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在德國經營幼兒園 劉瓊文:老師開心、孩子就會開心

2024-07-09
央廣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台灣人劉瓊文接受央廣專訪時坦言,幼教工作雖然辛苦,但是,至少不必面對勾心鬥角的辦公室生活,當她每次獲得直接又真誠的回饋、看到小朋友開心的模樣,她就覺得很開心。(陳念宜 攝)
台灣人劉瓊文接受央廣專訪時坦言,幼教工作雖然辛苦,但是,至少不必面對勾心鬥角的辦公室生活,當她每次獲得直接又真誠的回饋、看到小朋友開心的模樣,她就覺得很開心。(陳念宜 攝)

在德國,小朋友到底是怎麼長大的呢?德國對幼兒園訂定了哪些標準和規範呢?在德國經營一家幼兒園有多麼不容易呢?央廣記者於德國實地走訪Bekids德中雙語幼兒園,並採訪執行長劉瓊文,身為一位曾在台擔任實習幼教老師的台灣人,她大方分享她在柏林的創業過程,並分析台灣與德國幼教有何不同。

注重教保品質 德國首都3歲以下幼教師生比1:4

為了讓台灣年輕人敢婚敢生,蔡政府時期打出0-6歲國家一起養的口號以及托育政策,從2018年建置的準公共幼兒園機制也將在今年邁入第3期,想跟政府簽約合作的幼兒園必須在「教師及教保員薪資」、「收費額度」、「基礎評鑑」、「建物公安檢查」、「教保人力比」及「教保品質」等諸多項目都符合政府規定,特別的是,今年合作要件之一,就是現行的1:15師生比必須在115學年調降至1:12,而且每班最多只能收24名學生。

其實,在德國首都柏林也有類似的制度,在德國柏林經營一家德中雙語幼兒園的台灣人劉瓊文說:『(原音)在教育方面,他們其實花了很多心力,政府也有支持,那現在是小孩子念書是不用錢的,幼兒園是不用錢、免費的,然後政府支持我們這個幼兒園,就是它會主動每個月撥經費...看你的孩子人數補經費進來,但這還是彌補不了缺師資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現在是開25個小孩(招生名額),那一定要達到政府要求的師生比,比方說,比較小的小孩子,1到3歲,我們就是1個老師要配置4個小朋友。(記者:1比4?這麼少?)對呀!所以這邊的教育...其實,我覺得,相對台灣,就是我一開始有提到的,我那時候覺得,哇!我跟我同事兩個人,我們要顧二十幾個小朋友,非常非常累,那時候回家都覺得,哇!整個人都筋疲力盡,那這邊的話,那師生比是非常好,但是,現在目前的就業市場是,很多人都不願意來做老師。』

劉瓊文坦言,她雖然畢業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稚教育師資科(現已改制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但是,在台灣的實習經驗完全澆熄她對幼教的熱情,她轉行走進商業界,一待就是6年。後來,為了充實專業知識技能,2000年更遠赴英國念時尚行銷(Fashion Marketing)碩士,要不是因此認識了現任德國老公、搬到柏林定居,她或許也不會回到幼教業。

在德國開幼兒園的「她」:教保品質來自低師生比

劉瓊文指出,根據柏林市針對幼兒園的規定,每1名教保服務人員最多只能照顧4名3歲以下的幼兒,針對3歲以上的幼兒,師生比則可以拉高到1:7;她認為,台灣與德國的幼教差異之大,關鍵就是師生比。劉瓊文說:『(原音)一班有二十幾個小孩,你真的很難去兼顧到所有小孩子的需求,那德國是不同的,德國的話,後來因為我參加過很多培訓,它們(德國幼教)著重在於觀察,針對每個孩子做他的行為觀察,然後再做分析。有的時候我們會寫一篇他的學習故事,比方說,我們在觀察他現在在那個小廚房玩,我們就會以非常客觀的、中立的角度去觀察,他在這10分鐘裡面玩了什麼,我們就會寫說,比方說,親愛的小明,我在旁邊看到你跟小朋友玩,你學會了怎麼樣跟小朋友分享,你學會了怎麼樣跟小朋友溝通,然後你會做飯...你就會發現其實從小孩子的行為裡面,你可以想「喔!原來我們的小孩子他喜歡的是什麼?」然後你再去針對孩子的喜好跟他成長的速度,你再去設計你的教案,這樣子的話,小孩子學習會更有趣,而不是說我們現在設計了整個月我要學什麼,然後就按表操課,這在德國其實完全行不通的。』

劉瓊文表示,柏林市政府也規定,在幼兒園的空間規劃上,每個小孩必須擁有至少3.5平方公尺的活動空間,以她的幼兒園為例,室內總面積大約140平方公尺,扣掉走廊、衣帽間等不屬於小朋友經常活動的空間之後,換算下來,最多就只能招收25名小朋友,而她的幼兒園目前是滿招狀態,小班由4名老師照顧13名3歲以下的幼兒,大班由3名老師照顧12名3歲以上的幼兒。

此外,柏林市政府也列出幼兒教育四大目標,包含強化孩子認識自我的能力(Kinder in ihren Ich-Kompetenzen stärken)、強化孩子的社交能力(Kinder in ihren Sozialkompetenzen stärken)、加強孩子的生活知識(Kinder in ihren Sachkompetenzen stärken)以及學習能力(Kinder in ihren lernmethodischen Kompetenzen stärken)。劉瓊文說,她曾好奇台灣近年的幼兒教育在教什麼,當她看到私立幼兒園裡的小朋友正在學理財,她相當驚訝。她相信,孩子們平時在玩耍的過程中就能學到很多事情。她說:『(原音)比方說,我們的大班小朋友他們每一個禮拜會有一天要烤蛋糕,那兩位老師都在,中文老師就直接講中文,德文老師就講德文,那烤蛋糕很有趣嘛!他們就會學秤重,然後學怎麼樣去看那個蛋糕的變化這樣子;或者,他們會討論說,今天我們要去哪一個遊樂場、哪一個公園? 那就開始有點像小小的民主過程,「我比較想要去那個!」那老師就會說「那我們來表決一下!誰比較想要去這個A公園或B公園?」他們就是從很多很多小的細節裡面去學習這樣,所以這也是我取名這個幼兒園叫做BeKids的原因,因為當人就是曾經都有這麼一個童年,那你就會覺得「欸?孩子到底是需要什麼?」你就要以孩子的角度去想他們到底要學什麼。」

劉瓊文說,在她的雙語幼兒園裡,不論小朋友開口說的是德文還是中文,德文老師就以德文回應,中文老師就以中文回應,雖然小朋友一開始會偏好使用慣用語言,但是,在這種沉浸式的雙語環境裡聽久了,總有一天就會突然開口說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 在德國開幼兒園一路荊棘

在德國開雙語幼兒園是什麼感覺呢?會面臨到哪些挑戰呢?劉瓊文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是一條非常辛苦的路」,她坦言,德國政府和幼兒園的鄰居都不好惹。

劉瓊文說,雖然公司早在2018年就成立,但是,柏林移民人口快速成長、房價狂飆,她光是尋找幼兒園的地點就花了不少時間,例如離公園夠不夠近、改建後能否符合消防法規等條件都必須考量一遍,就算好不容易找到合適的物件、友善的房東,沒想到區公所一紙公文,差點害她前功盡棄,最後,耗費將近11個月才把改建许可申請下來,改建工程又花了10個月,直到2021年11月,幼兒園才正式啟用。

度過一道又一道關卡之後,正在面對德國幼教師資荒的劉瓊文表示,現在最大的目標就是穩定師資。劉瓊文說:『(原音)我覺得,老師穩定是我唯一、我最大的目標和任務,就是老師要很喜歡在這邊工作,因為我覺得,老師開心,小孩子就會開心,真的...(記者:那要怎麼留住老師?)我給老師很多的自主權,因為我覺得,我不希望說,我是以一個老闆的身份說「你應該做什麼、做什麼」,我覺得,老師永遠是在第一線那邊的,而且,我覺得他跟他的合作老師的默契非常重要,然後德國的教育局也希望,幼兒園承辦方跟教育... 也就是行政跟教務盡量是分開的,因為在家長有抱怨或者是你有問題的時候比較好去處理,而不是說一個人從頭做到尾的話,那就其實會蠻困難的。』

劉瓊文指出,老師的存在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幼兒教育完全無法透過螢幕線上教學,小孩子一定要到學校來,在生活中學吃飯、學上廁所、學習拿筆或拿剪刀,所以,她相信,幼教產業會一直存在,幼教老師的專業與能力是不會被人工智慧AI所取代的。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