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瑞士蘇黎世之臺灣詩作朗讀會 秋意中暖暖海風

2024-10-06
僑務新聞志工陳思妤報導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0
作家Alice Grünfelder(右)及瑞士小旺萊文化協會會長郭芳君(左)
作家Alice Grünfelder(右)及瑞士小旺萊文化協會會長郭芳君(左)
Alice Grünfelder的小說與翻譯作品
Alice Grünfelder的小說與翻譯作品
策展人Martin Kunz主持討論
策展人Martin Kunz主持討論

漢學家與德漢翻譯家Alice Grünfelder10月2日於蘇黎世藝文空間Atelier für Kunst und Philosophie,舉辦臺語詩作德語譯本朗讀會。現場來賓20餘人,瑞士當代小說翻譯家、劇作家與作家齊聚一堂,感受熱帶島嶼文學魅力;小旺萊文化協會會長郭芳君也受邀出席。   

Alice Grünfelder本次發表的詩作為臺灣詩人「蔡宛璇」的臺語創作。「原作家留學法國,詩作裡不僅有法文的影響,也可見日本文化在臺灣的文學中稍稍流露的痕跡,」Alice Grünfelder如此道來。在初見文本時,Alice Grünfelder雖然每個漢字都讀懂了,但完全不懂內容涵意,彷彿拿到一本天書。後來她才得知原來這是台語創作的文學作品,並非華語。其後德語譯作以華語文本為主,字裡行間優雅,不失原著的溫柔風格。朗讀會Alice Grünfelder深度導聆,詩作紀錄女兒成長、母親的反思,在澎湖、與新店山間的生活經驗,融入在創作中。詩的呈現也是認識臺灣的方式。

蔡宛璇曾是社運人士,關注環保議題。雖歷經社會運動的創痛,然而詩作間充滿童趣與純真的思想。窺見孩子簡單的語言背後,直觀的、直覺的美麗意象。文字朗讀間之間流露了成人回到幼年與童年的渴望。

現場也有僑民參與,大家樂見臺灣文學與德語世界有更多的互動。一起用更多不同的形式參與僑居地,共同推廣臺灣。郭芳君在討論中補充臺灣環境的韌性與現況。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間,臺灣能有文學家紀錄社會的傷口,就展現了臺灣與中國的不同。臺灣的民主包容能容納各種聲音,文學家不為政治服務。臺灣有反思能力的批判作品出現,是中國極權所不容。在華語的出版世界裡,和德語出版世界不同,德語的市場是四個德語國家所共享的。而臺灣的作家不一定有機會在中國出版銷售。

Alice Grünfelder表示,海洋文學是臺灣文學的標記之一。在文學裡,臺灣人反芻著殖民歷史的影響,日本人與中國人之後,漸漸長出的台灣意識。臺灣的海灘與西方的想像不同,沒有陽傘、沒有度假村的氣息,也沒有做日光浴的人們。而是有許多消波塊和現代的風力發電廠,有海卻不能親近海的哀傷。楊牧、吳明益、夏曼·藍波安等等作家,都是德語世界尚未探究的海洋文學佳作,展現與大陸文學不同層次的關懷與面向。

現場討論熱烈,僑民表示有感於瑞士有越來越多臺灣活動可以參與,很期待接下來的臺灣相關活動。臺灣的詩作在漸冷的秋日,為蘇黎世帶來一陣暖暖的南方海洋氣息。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