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中文環境工作了十幾年的雙寶媽來美國上研究所是什麼情景?
如前文提過的,我在美國研究所的第一學期修了全天語言課跟兩堂研究所的課,正式開學前,花錢租了一堆「貴森森」的課本,看著裡面跳來跳去的豆芽菜字母,心裡面惶恐不安。
所幸正式開課之後,發現因為身在美國中部小鎮,老師們說話的語速都比較慢,花幾秒反應時間還是能知道他們在說什麼。
研究所第一個學期,佔據我白天大部分時間的大學的語言課,個人認為比較像是臺灣傳統補習班式的英文文法解說跟寫作練習,如果可以在臺灣就把英文學好,考完托福雅思再來,就可以省下這些時間跟錢,但我當時沒有選擇。
而撇開語言班本來就是為了外國人而設不說,研究所的教授長年跟來進修英語教學的外國老師打交道,他們也習慣說話說話速度慢且清楚,著實上讓我少死很多的細胞。
然而研究所程度的課程也不是講話速度就可以涵蓋的,教授們的教學大綱下來之後,我都會預先把上課內容看過,不懂的關鍵字先弄懂,還有該章節主述的理論先理解,這樣教授上課的內容大約也可以掌握七成左右,剩下還是不懂的三成就不是靠讀幾天書可以彌補的語言缺口,不需要無謂的去煩惱讓自己增加挫折感。
所幸美國高等教育的每堂課標配都有詳實的教學大綱,每位教授也有固定的諮詢時間,我有什麼內容或不懂通常就是課後或是諮詢時間問教授,報告不懂把大綱再翻出來看即可。再加上我讀的專業「英語第二語言教育」,本身在臺灣就還算成熟的領域,有很多中文資料可以輔助參考,大部份時候所有疑問都迎刃而解。
第二個學期開始,再也沒有語言課佔據我的白天時間,隨著對專業領域了解的越深,我備課的速度越來越快,隨之對自己的語言能力也有更多的信心,更有勇氣上臺報告發表,在研究所的兩年半中,我所有的學科都是全A通過。
每個人的人生中坑坑疤疤都很多,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遇到困難的事情,大部份的人都是光想著這些問題太難了,什麼都不做就直接放棄,然後再抱怨世道不公。
可是我喜歡做逆向思考,遇到事情不輕易放棄,英文不好,那就勤能補拙,所有英文流利的人也是從零開始,我就不信我不能努力追上。異國單親生活沒有多愁善感的空間,而挑戰的精神就像肌肉,只會越練越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