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印度駐台代表史達仁︰新南向加東進 台印關係新動能

2017-10-31
自由時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印度駐台代表史達仁。(自由時報提供)
印度駐台代表史達仁。(自由時報提供)

(自由時報訊)印度駐台代表(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史達仁自去年派駐台灣後,積極推動台印之間在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他接受本報專訪時也強調台灣推動的「新南向政策」,與印度政府現正進行的「東進政策」,兩個政策的加乘作用將為雙邊關係注入新的動能、提升至新層次。他強調,加入印度的成長行列,與印度一同成長的潛力是巨大且即時的。

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印度政府現正大力推行「印度製造」、「數位印度」,台灣政府也正強化與印度發展科技、創新與市場開拓等合作,雙方在發展夥伴關係上還有哪些潛力領域?

答:印度與台灣的夥伴關係當然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去年,台灣啟動「新南向政策」,無獨有偶地,印度也正在強化「東進政策(Act East)」。兩個政策產生加乘作用,為雙邊關係注入新的動能,且雙方共同利益的匯流,可預見地將會把雙方合作提升至新層次。我認為,印度與台灣關係的特點在於高度的互補性,同時也是多元、多層次的。所以,雙方可以強化的領域非常多。

印度是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龐大經濟體,每年的GDP成長率高於七%。且印度擁有十三億人口,平均年齡僅二十九歲,是非常年輕的國家。許多國家在印度不可思議的成長故事中找到定位,也從中獲益。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二○一四年就任後,開啟「印度製造」與「數位印度」等一系列旗艦計畫,皆已經啟動並正在逐步落實中。印度廣邀具有資本、能力與先進技術的可靠夥伴,加入印度的成長行列,也正因如此,與印度一同成長的潛力是巨大且即時的。

台灣在提升自身經濟成長的同時,也企圖深化與新南向目標國家的連結。更進一步地說,台灣正經歷經濟轉型階段,希望著眼於創新與原創品牌,觀諸於此,為了經濟而尋求夥伴關係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

台灣已經在印度開展多元領域的投資,尤其在資通訊科技、醫藥產業、汽車零組件、機械、鋼鐵、電子、建築、工程與金融服務等領域。僅在過去短短幾年之中,多個著名的台灣公司進入印度投資,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其中包括正新輪胎、中鼎工程、台達電、鴻海、豐泰、華碩、宏達電、中鋼、聯發科、友訊、聯華實業、樂榮、英業達、緯創與仁寶等台商。這些投資印度的台灣企業,在印度擁有長期的利益,並且與印度共同發展、成長。

問:在經濟關係之外,目前印度與台灣之間也在哪些方面強化合作?

答:印度與台灣之間的關係是多方面的,有發展潛力的部分也是如此。舉例來說,近期我們在農業技術合作、鐵道遺產文化與航空服務之間都簽署了相關的合作文件。

我們也正在就科學與科技方面洽談合作。事實上,今年是印度與台灣簽署科技合作備忘錄的十週年。在過去十年之中,印台進行合作研究計畫案,主要領域包括地震相關的科學與工程、災害管理、熱帶與感染疾病、新藥研發、結構生物學、資通訊應用與奈米科技等。雙方都正在嘗試開拓更多的合作領域,例如綠能與創新。

雙邊也在二○一六年簽署兩項重要的合作備忘錄,一是「農業合作備忘錄」,二為「航空服務協定」,兩項都提供雙邊開展進一步經濟活動的平台;而同樣是在去年,印度與台灣之間「鐵道遺產合作意向書」的簽訂,更展現了雙方正在延伸合作的觸角。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印度人能體驗到台灣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同時有更多的台灣朋友能認識位於印度,包括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Darjeeling Himalayan Railway)等。

而就在今年十月,印度研發機構「科學及工業研究委員會(CSIR)」,也與台灣工研院簽署了合作備忘錄。

問:除經濟合作外,印度與台灣在文化上,或人與人的互相理解仍存在許多發展空間,您認為有什麼可以促進互相理解的方式呢?

答:我認為對於任何「真實的理解」,人們都需要「行動」。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上,我們需要為在台灣的印度人及在印度的台灣人,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態環境」,幾個重點項目包括促進相互的觀光旅遊業、學術合作與語言訓練等。

印度與台灣發展多層次的學術合作,例如大學之間的交換學程、印度台灣華語教育中心的設置,以及雙邊都為印度留台學生提供長期研究獎學金等。現正有超過一千三百名印度學生在台灣求學,分散在四十所不同的大學,且這個數字仍在增加中。但與這些年輕人在強化印台關係中展現的力量相比,這個數字相對是非常小的;這些年輕人不僅為台灣產業在全世界包括印度等據點的拓展做出貢獻,也為這些產業推進過程注入具有相當價值的發展動能。

問:台灣的新南向政策鼓勵人與人之間發展緊密連結。在文化交流的層面,您曾提到人們能透過電影和文學更了解彼此,我們可以如何提升這方面的交流?

答:的確如此,我們在這方面仍大有可為!

例如印度電影在台灣相當受歡迎,我到今天還不曾遇過任何一個沒看過「三個傻瓜」的台灣友人!而最近由印度演員阿米爾.罕所主演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也在台灣創造了驚人票房,阿米爾.罕還特別為台灣觀眾拍攝一部短片,感謝台灣對這部電影的支持。台北印度協會最近也與台灣觀光局合作,籌劃了一系列的電影放映活動,邀請全台灣的旅遊業者與媒體朋友出席。我們也在故宮南院的第一屆「故宮亞洲藝術節」中推出「印度月」,並在節目活動中放映包括「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等多部印度電影。

對於提升文化交流這層關係而言,我也正在發想一些更龐大的點子。好萊塢電影製作規模約是一年四、五百部,而印度每年製作約一千六百部電影,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產製者。印度電影製作環境也有一個特點,在於完全於印度境內取景、拍攝與製作的寶萊塢電影相當少,反而大多數是在印度境外拍攝。

平均來說,全世界有數百萬人都至少曾看過一部成功的印度電影。所以我認為,台灣應該邀請印度電影商與製片團隊來台,進而在台灣拍出幾部片子,這將會是刺激觀光產業與文化交流的極佳途徑。

另外,我了解到,在印度可以取得的台灣書籍相當少,反之亦然,這相當可惜。我建議,印度與台灣皆需要進一步鼓勵雙方的文學社群,系統性地翻譯彼此著作。據我所知,目前有幾個翻譯計畫正在進行,嘗試將台灣文學介紹給印度,應該要大力提升這方面的計畫。

問:請您分享一些關於台灣文化與社會的印象?

答:我在台灣停留這一年,除了台北之外,曾踏足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墾丁、台東、花蓮、宜蘭和金門;也參訪了工廠、公司企業、大學和文化中心等地點。我今年也全程參與為期九天的大甲媽祖遶境活動。我認為,台灣非常美麗,人們有禮、友善,也相當專業。

我看見印度與台灣之間共享許多共同的文化元素與文化取向,「佛教」則是其中不言而喻的橋樑。而印度人與台灣人都熱中於瑜伽與冥想等活動,在這方面產生連結。印度的舞蹈和音樂形式,在台灣也很受到珍視。我也發現,在台灣社會中,印度食物有時甚至是生活的主流;有時當我去印度餐廳用餐,便會發現我是當場唯一的印度人,而身邊滿座的都是台灣朋友!這些生活觀察,顯示了我們在美食選擇的口味上也擁有共通點。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