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委會為輔導海外僑臺商產業升級,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與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食品所),協助推動全球僑臺商食品產業升級與技術服務,由食品所於其官網建置「僑臺商專區」,期盼運用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提供的相關資源,提升全球競爭力及發展事業版圖,同時發揮僑臺企業之影響力,將臺灣食品創新技術及產業能量推廣至國際舞臺。
食品所副所長楊炳輝簡介,1965年為了協助農產罐頭的外銷而設立食品所,55年來,從罐頭服務擴展到食品產業技術的研發和服務,設有產品及製程研發中心、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南臺灣服務中心三大核心技術研發中心;同時設有檢驗技術研發及服務中心、驗證服務中心、技術服務及推廣中心、食品產業學院來服務產業各項需求,各中心具備核心技術或服務專長並擁有420餘名跨領域專家,每年執行政府各部會委辦科技研發與技術服務計畫,擁有豐富的專業技術研發與輔導經驗,是臺灣食品領域最完整、最具規模的研發與專業訓練機構。
食品所也是經濟部支持設置之產業生物資源庫,是亞洲最完整的生物資源中心、更是全球第一個通過國際認證之多功能生物資源中心,為全球少數兼具食品與生物資源研發能量之研究機構。
仿真植物肉商機大 食品所創新技術可提供全球各地僑臺商使用
楊炳輝表示,掌握全球食品原料供應、加工製程、產品流通及消費需求等環境變化,強化應對敏捷及靭性,是食品產業的重點工作,食品所長期以來支援政府的計畫,協助工廠技術移轉,包括服務產業轉型,過去主力以服務臺灣在地廠商為主,幫助在地產業走出去,成效顯著。舉例來說,有仿肉口感的植物肉全球商機正夯,國內植物肉的食材外銷,一年創造出幾10億產值,食品所的第一代素肉在20年前就已技轉國內廠家,所生產的素肉食材也提供全球各地的僑臺商使用,如今已經邁入第三代更創新的技術。
2020年至今全球疫情持續,原物料與航運價格上漲、貨櫃短缺等營運高度不確定性,加上科技及生活環境翻新的新型態食品消費需求出現,食品產業面臨新的挑戰與商機。2021年我國食品工業產值達新臺幣6,896億元,較前年度增加7.4%。疫情下激勵更多加工食品朝「宅經濟」創新,滿足新需求。楊炳輝說,罐頭食品(常溫即食食品)受此趨勢影響開始受到關注,許多無法內用的餐廳,開發出可利用冷凍或是常溫保存的即時調理包,食品所也提供技術量產,讓即時調理包能供應到海外餐飲市場。
由於國內產業技術成熟,讓海外僑臺商也心動,食品所與僑委會合作,於2020年9月成立「全球僑臺商食品產業技術服務專區」,進一步強化全球僑臺商與臺灣食品科技研發與技術服務合作,提供全球僑臺商鏈結臺灣食品技術應用及可移轉技術等資源,共同為臺灣食品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與附加價值達成雙贏。若是僑臺商有相關需求,食品所也提供技術連結,支援國內的食品產業,楊炳輝提及,曾協助新加坡僑臺商(Sophie’s Bionutrients PTE. LTD),進行微藻蛋白試量產製程技術之開發,力求在技術上研發除了黃豆以外的替代藻蛋白。近兩年食品所也協助在英國設有工廠據點的國內食品廠商研發冷凍調理食品的復熱技術。
「我們特別有一個智慧的復熱裝置,讓產品透過讀碼裝置讀取產品包裝上條碼,辨識設定的復熱程序,就能複製復熱程序。此一技術研發起因是消費者最常碰到冷凍食品復熱很難標準化的問題,因為每個家庭使用的微波爐和烤箱功率都有所不同。」楊炳輝說,為了解決調理食品復熱後品質不均一的問題,食品所開發智慧型微波複合能源烹調機,整合微波、紅外線、熱風等加熱模組,結合商品條碼辨識裝置內建食品複合加熱參數資料庫,執行復熱、炸、烤或蒸等的加熱模式,短短幾分鐘就能讓油炸類食品呈現外酥脆、內多汁口感,也能使傳統中式點心類食品復熱後,呈現外表不乾硬口感。食品所正在努力,把冷凍食品復熱標準化,未來可應用於無人商店、貿易展場、商辦大樓、學校宿舍等場域,帶動新型態營運模式發展,也期盼這樣的設備技術,透過僑臺商企業擴展至全球市場。
食品所投入大量研究 成熟技術盼助僑臺商克服全球文化差異
只是,食品產業的特殊性,在於各國的嗜好、口味及文化習慣都有落差,楊炳輝認為,國內食品廠在臺灣生產沒問題,一旦外銷就得考量運輸和通路等等,他以華人愛喝豆漿為例,強調歐美人從一開始的不太能接受,到現在開始嘗試燕麥奶類的植物基飲品。而食品所這幾年在植物性飲品的加工技術和設備研發,都投入大量研究,如此一來,不僅可幫助僑臺商建立技術建立生產線,甚至能建立工廠規模,把生產技術量產化和全球化。他提到去年經濟部商業司也曾協助臺灣的餐廳到海外設點,包括食品加工技術、以及餐飲到市場分析等給予協助,食品所都同步在技術層面上盡力支援。
楊炳輝強調,由於近幾年僑委會積極把國外僑臺商和臺灣做鏈結,間接帶動食品所也開始關注國外市場,持續蒐集國外技術,協助海外僑臺商新開發和量產的技術,適應國外市場。例如以洋芋片類食品來看,每個國家都有,產品和技術共通,不受地域限制;但飲料產業就不同了,臺灣茶飲每年能生產出400多種品項,多樣化的優勢和歐美並駕齊驅,可惜雖然技術成熟,外銷卻划不來,廠商必須找尋當地代工廠協助,用當地的原料生產才合乎成本,楊炳輝建議僑臺商要設廠,得尋求全球共通性的產品,提升賺錢機會。
媒合僑臺商與國內企業 齊心打國際盃創造雙贏
此外,食品所生資中心積極開發本土微生物資源的加值應用技術,已建立全球首例烘焙酵母菌蛋白質指紋質譜資料庫及臺灣本土酵母菌庫,藉此快速篩選適合烘培產業使用的酵母,目前已獲得臺灣水果風味烘焙酵母、抗凍酵母等具特色酵母,並建立無乳化劑菌酛製備技術,可以增加烘培及蒸炊產品的特色。這些成熟技術若獲得僑臺商的青睞及移轉,相信在海外的臺灣人都有機會吃到家鄉或產地特色產品。
楊炳輝強調,國內的廠商若想到國外設廠,海外僑臺商也有投資意願,食品所也能從中媒合,整合生產技術和投資市場。像是食品加工技術,食品所已經具備成熟能量,礙於國內市場上有一定的限制,「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做市場分析,如何協助國內廠商結合僑臺商一起打國際盃,創造雙贏。」楊炳輝認為幫助國內已經建立成熟的技術走向海外,食品所責無旁貸,未來將持續推波助瀾,協助僑臺商與國內廠商或產品交流,媒合海內外合作,協助臺灣企業邁向國際。
食品所近幾年也陸續開設數位課程,幫助取得相關資源和技術,僑臺商可藉由線上課程,進行遠距培育、諮詢服務或系統應用等,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國際競爭力。為持續協助海外僑臺商掌握食品產業最新技術,提升經營競爭力。像是僑委會與食品所共同推出的「全球僑臺商食品產業技術服務手冊」已再版更新,提供更多服務項目與資源,以及最新研發技術等資訊。
《全球僑臺商食品產業技術服務手冊》彙編食品所的研發成果產業應用案例,以及產業服務資源,廣受僑臺商好評;再版更新手冊已公布於「全球僑臺商產業升級與技術服務方案」專區(https://Tech.Taiwan-World.Net),歡迎海外僑臺商朋友參考運用並踴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