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值得專程造訪的好滋味 台東慢食.產地餐桌

2025-01-26
光華雜誌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X
郭麗津從產地餐桌計畫開始推動,以微型經濟的模式,協助地方發展,支持想在台東生活下來的人們。(林旻萱攝)
郭麗津從產地餐桌計畫開始推動,以微型經濟的模式,協助地方發展,支持想在台東生活下來的人們。(林旻萱攝)
每次的慢食節都設定有主題餐桌,店家們也藉此深入爬梳在地的風土、飲食文化。(林旻萱攝)
每次的慢食節都設定有主題餐桌,店家們也藉此深入爬梳在地的風土、飲食文化。(林旻萱攝)

曾經台東人自己會戲稱「台東是好山,好水,好無聊」;而今講到台東,他們反而會自信的說:「台東是好山,好水,好滋味」。台東的山水,引人心嚮往之;推動「慢食」12年的台東,其舌尖風味,更如米其林三星餐廳所定義的,值得為它專程造訪。

「慢食」不只是慢慢吃,慢食是一場倡議環境與飲食文化意識的運動。1989年,為了對抗日益盛行的速食(fast food),義大利學者卡羅派屈尼Carlo Petrini發起慢食運動,以「優質good、純淨clean、公平fair」為核心精神,概念不只在歐陸發酵,也傳到了太平洋彼岸。種子飄落在台灣極東的台東縣,台東的慢食運動長出了自己的樣子,2024年更出發到慢食原鄉義大利,參加慢食全球年會,分享「台東經驗」。

能夠做自己的微型經濟

位在台灣後山的台東,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景緻,坐擁豐富的物產,卻總是寄望外部市場,地方經濟難見突破。

台東慢食節主理人、津和堂城鄉創意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郭麗津憶起十多年前,政府希望在台東發展無煙囪的觀光產業,圈出一塊地,規劃做養生休閒產業園區;只是根據她的研究評估,市場供需不足,如果再劃設一個BOT園區,肯定會失敗。

只是身為專業規劃者的她並不服氣,「為什麼我們只有這種『開發』邏輯?」她自問。當時有許多台灣人移居到台東,來此創業、重啟第二人生,台東環境的優勢無庸置疑,「這麼自然、舒心的環境,我們如何使其可以支持人們的生活?」在樂活、養生的趨勢下,郭麗津重新解題:「我們可否創造一個無圍牆的園區,從地方的微型產業整合做起,培養每個節點的特色與專業,進行串連與行銷,再補上一點產業培植,或許新的方向就可以成了。」

獲得台東縣政府的支持,遴選縱谷區的池上、關山、玉里、富里作為示範鄉鎮,先從「食物」建立在地微型產業的連結。第一步盤點地方資源,進行溝通整合,讓「人」去串聯起地方的有機連結,輔導店家,並提出升級的建議,鼓勵業者提案。「大財團大資本的投資,雖然提供了許多工作機會,但是工作型態是異化的;反倒我們以陪伴的方式,輔導這些微型經濟,讓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

長期的投入和陪伴,讓在地的社群被帶動,許多人慢慢被捲動、被感動,也包括她自己。2013年,郭麗津告別讓她總是腳步匆忙的台北,到台東創業,成立「津和堂」,成為在地的一員。

食在地的「產地餐桌」計畫

「慢食」這聽來很「都會」的名詞,如何在台東落地生根?郭麗津說:「我們有意識地做語言轉譯,一開始並沒有叫慢食,而是稱作『產地餐桌』。」台東就是產地,出產優質、純淨的食材,「把產地的好東西拿到餐桌上,其實就已經符合慢食的精神啦!」但在地的朋友往往對自己生產的食材缺乏自信,慣用資本主義邏輯評比,比價格、比產量;「我們則以外地者的角色,帶著他者的眼光,看見在地食材的獨特性,進一步鼓勵大家把價值、特色跟故事說出來。」

說到在地的特色,郭麗津聊起到池上創業時,辦公室裡有一張她笑稱「供桌」的桌子,是周邊的店家、朋友、農友擔心外地來創業的三個女生沒人餵食,每天拿來最當季、最在地的料理,供桌上總是堆滿交換來的、分享來的食材,「我們三個外地人初來乍到,是如此被照顧、陪伴,被支持。」所以台東食物的好、台東的人情,她們感觸最深。

團隊從每日所「食」下手。向縣府提案「一個人的產地餐桌計畫」,輔導在地的店家將家族的滋味或部落的風味,設計成套餐,讓用餐成為深度旅遊的途徑之一。透過一頓飯的時間,旅人可以品嚐在地的風味美食,店家透過手藝,述說自己的故事,也補足了以往在台東旅遊只有便當或團膳的缺口。

一路栽培許多店家,郭麗津舉例,像是鼓勵80歲的山西婆婆創業,分享自家的山西麵食料理;有位木工師傅跟媽媽學做年糕,加上自己愛研究咖啡,將咖啡與木作結合,端出年糕下午茶套餐;還有回鄉研發「米貝果」的青年;傳承地方桑葉記憶,開發桑葉米蛋糕的姊妹。一家一戶都有故事,縱谷地區的店家都能串成旅遊路徑,她笑說,台北的朋友們每個周末都愛往台東跑。

只產出六袋垃圾的慢食節慶

2015年夏天,津和堂再替大家搭建舞台,舉辦「時令餐桌節」,把縱谷各品牌拉到台東市區的鐵花村舉辦市集。到了秋天舉辦第二場次後,反應熱絡,但團隊驚覺不妙,一場市集居然產生出十幾袋黑色大塑膠袋的垃圾。

「我們鼓勵大家實踐慢食精神,結果辦場市集活動,產生這麼多垃圾,實在不合理。」於是再拆解問題找解方,除了鼓勵大家自備餐具,折扣優惠外,也提供租借服務;一場活動下來,減量成六小袋垃圾。「我們的標準是只要不能夠再回到土地的,我們都不用。」連一根牙籤因為製程中會使用漂白水和化學藥劑,這些都不能夠再回到土地上,而被拒絕進入會場。

往後每一場慢食節慶,絕不使用一次性餐具成為「傳統」,各店家創意爆發,或從大自然取材各式的天然食器,月桃葉、可可殼、竹杯等等,這紀錄也讓義大利慢食組織嘖嘖稱奇,直言「台東超越他們了」。

活動成效良好,也讓縣府決定繼續提撥經費,支持慢食活動。2017年,改名為「台東慢食節」,擴展成為台東在地的節慶,迄今累計近十萬人次參與。

從2016年開始,舉辦兩年一次的慢食評鑑,以星等鼓勵在地用心實踐慢食的優質店家,也是遊客搜尋在地慢食體驗的指南。

既深入又超爆笑的主題餐桌

「其實地域的風土跟物產,都需要探究才知曉,像原住民的調味料『大圓葉胡椒』,加進湯裡就超鮮美,現在超多台北明星廚師來找我們要。」台東在地的食材長期被小覷,郭麗津說得義憤填膺。

慢食節不只是熱鬧辦市集,團隊梳理記錄台東食材的特色,呈現在每一屆慢食節的主題中,並搭配在地居民詼諧發想的諧音梗,成為節慶的亮點。例如想了解台東肉食風味的「擒獸餐桌」、探討在地保存食智慧的「起酵餐桌」、疫情時討論如何健康防疫的「勇健餐桌」、談保種議題的「保種餐桌」,都是團隊煞費苦心田調研究,偕同店家投入思考,今年端出的菜色如何呼應每年的主題餐桌。

除了天然環境,台東更融合了多元族群的風味,「精彩的不只是原住民的飲食文化,移居來的客家人,西部移來的漢人,落地後也交融出新的文化面貌。」郭麗津舉例,在這裡可以吃到客家風味的排灣族阿拜(A Bai,原住民以月桃葉包裹豬肉、小米漿蒸熟,類似漢人的粽子),裡面加入客家的福乾菜,這都是文化,都是風土。

吃,也能改變世界

2018年,郭麗津籌備讓台東的慢食運動與國際交流。2021年的疫情中,「台東慢食節」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金獎的肯定。2023年,台東舉辦首場國際慢食論壇,來自義大利、菲律賓、印度、馬來西亞的國際慢食代表,帶來各地的慢食推動經驗,與在地慢食實踐者交流激盪。

今(2024)年2月,國際慢食協會台東分會(Slow Food Taitung Taiwan)成立,也是目前台灣唯一的國際分會。9月下旬,台東的慢食店家代表更由縣長饒慶鈴率領,赴義大利參與慢食全球年會,將台東特有的風土與飲食文化行銷國際。

從一個人的餐桌到上千人的慢食節,從節慶到扎根在日常,慢食的漣漪,正擴散中。慢食概念雖來自義大利,但十多年的路途,台東的慢食長出了自己的樣子。「吃到好的食物,是身體都知道的喜悅,這太重要了,一天就有三次改變世界的機會。」郭麗津語氣篤定地說。回到原點,讓一群人可在此地(台東)安身立命,食物是途徑,「吃」就是改變的契機。

 

延伸閱讀:

有機.生態.永續 分享台灣經驗

百年溫泉旅遊勝地 在北投泡一個滿載歷史的湯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