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國銀耕耘新南向 等待成長擴張

2018-02-23
自由時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新南向國家涵蓋各重要經濟體,吸引我金融業持續擴大佈局,圖為新加坡。(自由時報提供)
新南向國家涵蓋各重要經濟體,吸引我金融業持續擴大佈局,圖為新加坡。(自由時報提供)

(自由時報訊)銀行是金融產業佈局海外市場的主力,去年本國銀行在「新南向國家」的分支據點,獲利金額為新台幣八十五.六億元,雖有成長、但幅度並不大;對此,國銀主管表示,海外佈局之目的是為了擴大獲利,這一波新進駐的分支機構落腳沒多久,尚屬「耕耘期」階段,等進入「成長擴張期」,將有更好的獲利表現。

不同於馬政府時代之積極西進中國,蔡總統上任後,包括:東南亞或澳洲成為金融業進軍海外市場之「首選」,尤其,去年更一口氣赴新南向國家新設十七個據點,顯示業者對此市場之看好度。 問題是「新南向國家」真的好賺錢?不挑「西進」或其他國家,對金融業來說,選擇「新南向」是正確道路嗎? 首先,從實際獲利來看,二○一六年我國銀行的「新南向」海外據點(包含分行、子行與支行等)獲利為七十九億元,到了二○一七年增加至八十五.六億元,年增率為八.四%;坦白說,這個數字只能說是「開平盤」、「差強人意」,固然有成長,但以國銀投入的成本與精力,獲利並不如預期好。 其中,比較海外據點獲利表現,去年獲利第一仍為香港,金額高達二五○億元,第二是新南向國家的八十五.六億元,第三是美國、八十五億元,第四為日本、六十四億元,第五為中國、五十四億元。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莊琇媛指出,新南向十八國當中,新加坡向來獲利貢獻最大,但去年有三家國銀不慎踩雷、對當地一家石油公司放款出現呆帳,合計提列約九億至十五億元呆帳損失,也使得在新加坡去年獲利較前年減少了十二億元,同時壓縮新南向整體的成長力道。 換言之,往「新南向國家」並沒有想像中容易,但是我金融業為何不受影響,有志一同選擇進軍「新南向」呢? 兩岸關係急凍 國銀改走新南向 國銀主管分析有三大原因:第一、市場考量,香港雖然是我國海外機構最賺錢的地方,但該市場早就高度飽和,許多國銀已在當地設有據點,若要新設據點,基本上,香港不會是優先考量;至於美國,法遵成本實在太高,一旦不小心違規,賺的錢都不夠繳罰鍰。 第二、新南向國家數眾多,東協又是具有關稅優惠的單一市場,任選東南亞一國當「基地」,就能擴大佈局東協十國;另外,像是澳洲,該國企業財報透明度高,台商也不少,國銀在此剛剛起步、尚無過度競爭問題,屬於成長型市場。 第三,就現實因素考量,兩岸關係陷入急凍,雖然金融業交流似乎影響不大,但若要繼續西進、新設分支機構,沒人能把握何時獲中方政府批准;另一方面,我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台商投資需要是資金貸款,也等於提供國銀在當地市場的發展機會。

「能賺錢最重要,哪裡能夠獲利,我們當然就往哪邊去!」一家民營銀行總經理表示,公股銀行可能需要配合政府政策,但民間企業沒這項顧慮,目的當然是為了要擴大獲利,有商機才會設據點;不過,很多分支機構才進去沒多久,要獲利沒這麼快,至少再等兩、三年,獲利數字就可以明顯看出成果。他強調,新南向國家絕對有不錯的獲利空間與機會,怕就怕以後國銀在當地分支機構變多了,業界會不會進行惡性殺價競爭,讓自己人砍自己人,結果導致無利可圖。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