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畫」 聽障生線上美感學習 以創作見證疫情時代

2021-07-28
教育部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畫」 聽障生線上美感學習 以創作見證疫情時代
「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畫」 聽障生線上美感學習 以創作見證疫情時代

為推廣藝術教育,教育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自102年起共同辦理「藝起來學學-臺灣藝術與人文教育啟蒙計畫」(以下簡稱藝起來學學計畫),藉由文化色彩系列課程培養國中小學生的對色彩敏銳度與文化感知力,並於每年暑假針對國高中青少年規劃系列藝術設計工作坊,進行藝術設計領域職涯探索。

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影響,透過遠距教學不僅可達到教學資源共享亦可增加學生學習機會,為幫助聽障青少年不因疫情中斷學習,今(110)年暑假「藝起來學學計畫」與臺北市立啟聰學校共同合作,以「疫情小日子」為主題,首次為特教生規劃線上創意設計工作坊,帶領啟聰青少年透過觀察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創作表達感受與觀點,並進行數位藝術學習。一連五天的線上課程內容多元豐富,在23日成果分享會上16名學員透過視訊連線以「手語」進行作品發表,被稱做是最有溫度的一場發表會,令每位師生動容。

此次2021「疫情小日子」創意設計工作坊,邀請行動藝術治療師于珮懿,帶領學員以複合媒材進行創作,並透過創作認識自我,攝影師阮璽則帶領學員觀察並以自身生活與環境作為場景,藉由數位攝影訴說疫情期間的日常故事。學學數位藝術教育團隊則為聽障學員介紹國內外美術館線上學習資源,並認識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與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等科技趨勢。

就讀高一的盧同學患有小耳症、顏面神經失調等先天性多重障礙,雖處在無聲世界,卻從未自怨自艾,本次在媽媽的陪同與協助下全程參與線上課程,在成果發表會上分享了「我最愛的家人」複合媒材作品,不但用陶土親手捏出媽媽最愛的貓咪,也畫了一張生日卡片祝福媽媽生日快樂,充分表現出對媽媽的感恩和愛!而盧媽媽也分享:「這次線上課程有同步手語翻譯與文字翻譯,協助孩子充分理解課程內容,當我聽到孩子上課時開心的笑聲,就知道他已經懂了,也非常享受上課的樂趣。」

高三生黃同學用手語與大家分享,這次課程中最喜歡攝影課,學習到如何調整拍攝光線和角度,他希望未來能當一位專業攝影師,用影像展現出自己的想法。高二生黃同學以一張手抱吉他、滿臉陶醉表情的照片贏得全場的肯定,還有人在聊天室留言「Rocker讚!」

高一生蔡同學則分享,這次她以居家防疫的好玩伴–天竺鼠為拍攝對象,這件「玩球的天竺鼠」作品,是她拍了超過十幾次,才終於拍出的療癒感覺照片,她覺得非常滿意。高一生賴同學以「眼前有白霧的我」這件作品,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他嘗試拿衛生紙在眼前晃動,造成霧裡看世界的感覺,「我想表達疫情期間,雖然我被關在家裡,無法看清外面世界,但我心中仍充滿愛,也樂意付出愛。」

課程講師于珮懿表示,啟聰同學對於生活的感受很敏銳,在創作時也會細膩觀察到自己與環境的關係,雖然這次疫情讓大家都不能出門,生活也受到許多限制,但相信這個特別的生命經驗,將帶給學生更多的生活反思,以及對生命的感謝。講師阮璽老師則表示,很榮幸有機會帶領啟聰青少年學習攝影,希望透過這次課程的啟發,鼓勵更多聽障生透過影像表達自我,因為影像是全球性的視覺語言,可以讓聽障生跨越語言的限制,並透過數位社群媒體發揮影響力。

臺北市立啟聰學校校長趙麗華表示,感謝教育部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在疫情嚴峻之際,仍積極提供聽障學子學習的機會,透過藝術滋養學生。趙麗華進一步表示,「藝起來學學計畫」每年為聽障生舉辦的工作坊確實幫助了許多學生,她發現學生不但內化了學習內容,在作品的表達上也越來越成熟,並且更勇於嘗試,而家長也感受到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及興趣,這樣的學習對於聽障學生來說真的受益良多。

教育部表示,跨領域美感課程是以藝術概念、美感元素與藝術資源為核心,融合其他學科教學以此作為輔助學習;希望能帶領聽障生藉由藝術的視角,淬鍊孩子的人格,幫助聽障生透過藝術表達自我心聲與感受,讓這些孩子展現豐沛的想像力與藝術美感能量。這也是教育部充分結合民間與跨部會資源協力推動美感教育的成功典範之一,引領學生以實作體驗美感。感謝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提供友善的學習環境,讓聽障生有表現的舞臺,藉由藝術學習感受正向力量與喜悅,亦將疫情當下的真實感受轉化為創作靈感,作為見證時代生命歷程的紀錄。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