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您關心的新冠肺炎疫情】 童振源連線王智弘對談後疫情時代的抗疫之路

2021-08-10
本報訊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撐過七月的盛夏,臺灣終於迎來這波新冠肺炎疫情的降級曙光,也進入日常與病毒共處的「後疫情時代」。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型病毒改變了既有的社會經濟活動,也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感受,如何學會與病毒和平共處,成為全球的共同課題,因此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特別邀請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弘博士進行線上訪談,探討在病毒繼續傳播的情況下,後疫情時代的抗疫之路該怎麼走。

王智弘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蘭德研究所 (RAND) 公共政策博士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療政策博士後研究。他在開場時提出自身觀察,認為全球已經分成有疫苗的世界與沒有疫苗的世界,就連在美國都區分為打疫苗的世界和沒打疫苗的世界。現在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把疫苗提供到全球,提高施打率,因為施打疫苗一旦普及化,新冠病毒到處碰壁,疫情擴散才有機會宣告停止。

童振源接著提問,儘管打了疫苗,但以全球趨勢來看,目前疫情尚未完全緩和,尤其是美國在今年年初疫情的最高峰,每日確診數高達25萬人,現在每日仍有約11萬人確診,是否疫苗在防範疫情上依舊有侷限性?

王智弘回應,美國大部分的染疫者是未施打疫苗的人,打過疫苗後防護力高,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明顯降低;但新冠病毒並不會馬上根除,這是因為所謂的冠狀病毒一直都存在人群中,一般感冒的20%都屬於冠狀病毒,而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的冠狀病毒,這種新病毒傳染力強,除非它在複製RNA時出了錯,它的感染力才會變弱,變弱後才有機會消失,或是病毒對於它的宿主傷害性太重的時候,造成宿主死亡,也沒有辦法繼續傳染給下一個人,所以病毒的殺傷力太強,也不利於病毒生存。

童振源繼續問到,既然新冠病毒不會馬上根除,會不會變成流感化?那要如何因應呢?王智弘建議還沒接種疫苗者要盡速接種,疫苗可以預防重症,打完疫苗以後很少看到有重症者,這是一種和病毒共存的方式,因為依據目前的趨勢看來,只有看到變強的病毒(像是Delta變異株),沒有看到變弱的病毒。王智弘也強調,全球都在發展新的疫苗對抗新的病毒,一旦大家都能施打疫苗,這波疫情就有可能緩和下來。

童振源非常關心在美國的僑胞,特別替鄉親詢問如何預防新冠病毒,以及施打疫苗之後,是否有更好的方式避免傳染或致病機率?

王智弘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得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尤其是室內的感染風險比室外還大,建議待在室內時口罩千萬不要脫下;其次就是持續追蹤感染者;也要提醒打過疫苗者,通常經過六個月到八個月後免疫力就會降低,建議每年持續補打疫苗,直到把病毒控制住為止。

最後,童振源再提出,既然免疫力半年後就會降低,是否應該研議要施打第三針疫苗?

王智弘不否認,已經有相當多的製藥公司開始進行研發,甚至計畫做臨床研究,因為病毒會長期存在目前已是民主國家的共識,各國都在調整戰略,只希望在後疫情時代,把人民的保護力提高,病毒的殺傷力降到最低。王智弘也建議,臺灣的感染追蹤做得非常好,但是目前疫苗施打率約有三成,尚未普及到六、七成,只要有疫苗還是要趕快去施打,並且仍然要戴好口罩,特別是在室內,才能避免傳染。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