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日惹雙年展傳達藝術當代關懷 台灣館聚焦海洋

2021-10-22
中央社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印尼日惹雙年展正在舉行,今年首度開設難民館,展示滯留印尼的國際難民畫作,讓印尼民眾了解難民處境
印尼日惹雙年展正在舉行,今年首度開設難民館,展示滯留印尼的國際難民畫作,讓印尼民眾了解難民處境

印尼國際藝文盛事日惹雙年展正在舉行,今年是赤道系列第6屆展出,傳達藝術家對氣候危機、殖民掠奪、難民等當代難題的關切,參展的台灣館以海洋議題為主,吸引不少民眾參觀。

印尼的日惹雙年展基金會自1988年開始辦展,2011年推出赤道系列,過去曾邀印度、阿拉伯地區、奈及利亞、巴西、東南亞以及大洋洲地區的藝術家參展。台灣2019年首度參展,今年第2度合作,在日惹國家博物館的展地創設台灣館。

赤道系列第6屆展覽策展人艾利亞(Elia Nurvista)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指出,今年的展覽主題是尋根(Roots)與闢徑(Routes),主要是探討印尼以及大洋洲地區國家在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勢的變動。

艾利亞指出,今年有34名藝術家參展,作品的主軸包括氣候變遷的危機、原住民族部落的土地被掠奪、自然資源被採集耗盡,以及全球化的跨國境人口面臨傳統文化失落、戰爭引發的難民潮等許多國家都面臨的當代難題。

在難民議題方面,印尼有約1.4萬名來自阿富汗、敘利亞等戰亂國家的難民。日惹雙年展今年首度開設難民館,以難民的畫作傳達他們長年在印尼生活的苦難與掙扎。

艾利亞說,很多印尼民眾對國際難民在印尼的處境缺乏理解,開設難民館可以讓民眾了解難民的故事,在國際的難民潮危機中,與難民一同爭取他們的基本人權。

艾利亞指出,日惹雙年展基金會期望透過舉辦雙年展,搭建一個平台,讓人們從藝術的視角,增進對彼此文化的理解與相互學習。

另一名策展人金塔妮(Gintani N.A Swastika)指出,日惹雙年展是南島語系、赤道國家、大洋洲國家藝術家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影響,外國藝術家無法親自到日惹參展,但參展規模較往年更大。

金塔妮過去曾受台灣新北市政府的邀請,到台灣擔任駐村藝術家,2019年時她曾赴台東拜訪這次參與日惹雙年展的台灣阿美族原住民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

金塔妮說,外國藝術家無法與會,如何在展場呈現他們的作品確實是挑戰。她很幸運曾拜訪拉黑子.達立夫,能代替他將作品呈現給印尼觀眾,她覺得很榮幸。

今年參加日惹雙年展的台灣藝術家,包括拉黑子.達立夫、來自高雄的張致中,及邱杰森與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雙人組合。台灣藝術家今年的參展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創設的「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高雄市立美術館(高美館)以及台亞基金會促成。

日惹雙年展台灣國家館高美館團隊代表方彥翔指出,高美館將目前正在展出的「泛.南.島藝術祭」主題延伸到日惹,在日惹雙年展參展的作品都代表「泛.南.島藝術祭」的3個主要概念,包括「從已知到未知」、「暗黑島嶼」以及「生生流轉」。

方彥翔指出,拉黑子.達立夫的作品「旅行在五十步的空間」、「颱風行動計畫」,以海洋廢棄物訴說一種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張致中的「海不平面」利用豐富的海洋歷史資訊堆疊出海的平面,關注港口、海事工業對在地人文的影響。邱杰森與莫珊嵐的「雅加達事件簿」以幻想遊記及衛星遙測攝影技術,創造虛擬世界的故事。

方彥翔表示,參加日惹雙年展的作品,以跨地域、跨疆域的視野,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省思過去的歷史,不管是殖民主義或是工業化發展,重新討論海洋與區域人文、歷史、生態的關係,重新理解人們與在地海洋文化的互動。

國藝會獎助組總監藍恭旭指出,國藝會3年前推動ARTWAVE,不斷開發國際參展資源,讓藝術家有更多展現的機會,這也是支持藝術家的一種方式。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