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2021年紐西蘭十年教師獎勵 四名得獎者作育英才不遺餘力

2022-03-01
曾昭如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1
陳老師(最右)於2020長老教會結業式
陳老師(最右)於2020長老教會結業式
蔡校長不但管理行政,仍親力親為認真教學
蔡校長不但管理行政,仍親力親為認真教學
董玉雪老師線上教學,生動活潑
董玉雪老師線上教學,生動活潑
高老師(右者)於疫情期間仍認真教學
高老師(右者)於疫情期間仍認真教學

今年教師獎勵申請即將開始,而去年紐西蘭的4位得獎人,因為疫情的關係雖沒有公開的頒獎儀式,但是他們為教育的貢獻及努力,仍然值得效法。以下是4位得獎教師的簡介:

陳善華老師(長老教會中文班)

1997 年陳善華移民紐西蘭,雖然在臺灣是從事幼教多年的專業老師,但是移民之初帶著3個幼兒,一心只想專心帶好孩子,並沒有任何事業的計畫,因緣際會之下,聽到一句話「中文那麼重要,自己教中文,還可以陪著孩子一同成長,多好啊!」就這樣一頭栽進中文教育的領域,一轉眼就是十幾年。

陳老師不只在基督教長老教會任教,慈濟中文班、佛光山中文班,都可看到他的身影,現在更負責聖恩佛堂中文班,這麼多年來也有許多的甘苦談。例如有一次生病,一段時間沒有辦法去上課,復課後第一次踏進中文班,學生竟然早早就在黑板上畫滿了「歡迎」的圖案,讓陳老師意外又感動;還有一次,也不知道學生如何打探到他的生日,孩子們竟然在生日當天上完課時送上卡片和蛋糕,為陳老師留下一個特別而難忘的生日回憶。

十多年的教學,陪著無數的孩子們一起成長,當然也有許多令人頭大的經驗,只是這一切都被無數的感動,化成一股股的力量,促使陳老師繼續投注心力在中文教育界勇往前行。 

蔡耀漳校長(啟源教育中心)

為了享受天倫之樂,蔡耀漳放棄臺灣令人羨慕的牙醫師工作,帶著妻小在1999 年全家移民紐西蘭,到一個沒有親人朋友的國度重新開始。一開始他全力支持太太從事音樂及中文教育,而自己除了當義工,則全心投入家庭生活,盡情的享受天倫之樂,直到孩子穩定成長,又遇上了一套理想中的數學教材,夫妻兩為了實踐教育的理想,決定創立教育中心,直到現在,啟源教育中心仍是紐西蘭唯一不屬於任何宗教團體支持,而擁有商業用地的僑校。

除了建置自有校地的僑校,蔡校長更是默默的支持僑務委員會及駐奧克蘭辦事處的各種活動,而在教育工作上,除了要管理將近20家的加盟教室,自己更是最佳的教學示範者。

這十幾年來,已經育人無數,隨著孩子長大獨立,蔡校長更是全心投注在教學的領域,成了家長信任、學生喜愛的好老師。

董玉雪老師(啟源教育中心)

董玉雪在大學畢業後,年紀輕輕就已經在臺灣的補教業教授國中的中文及數學課程,多年的教學經驗讓她成為一個全方位的教師,後來因緣際會下來到了紐西蘭。

董老師2006年初來紐西蘭時並沒有特別的規劃,畢竟在台灣時工作壓力非常大,所以初到這美麗的國度,並不急於立刻投入工作,但是啟源教育中心的負責人得知董老師的背景,正好中心需要中文老師,所以很希望董老師能在中心任教,幾番考量之後,董老師終於從最初只教1個班,到最後變成一週教學好幾次課程的老師。

在啟源十多年的教學過程中,董老師不論擔任多少堂課,她總是盡心盡力,並且將她的專長毫不保留的應用在教學、甚至是啟源的網路資源中,這背後所付出的時間及心血,真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若不是對教學充滿著熱情,很難堅持這麼長的一段時間。

董老師屬於全方位型的老師,除了具備教學的能力,電腦的技能、班級的經營、課室的管理,都極為稱職,被她教到的班級,都非常幸運,在學習過中以更多的數位遊戲代替傳統教學,連測驗也都以數位遊戲取代。

董老師對教學的投入不遺餘力,未來相信她也會秉持著這種熱誠繼續堅持下去。

高淑莉老師(啟源教育中心)

高淑莉在臺灣學商,畢業後擔任會計工作,結婚後,先生為經銷商,髙老師則成為先生最得力的助手,一人身兼數職,既是先生的秘書也是公司的會計,一直到1995 年全家移民到紐西蘭,才從職業婦女,變成全職主婦,全心投入家庭,將兩個孩子培育成社會菁英。

當孩子長大後,髙老師才開始逐漸走出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再度投身職場,但是這一次的復出工作,跟當年的心情是不一樣,因為少了經濟壓力,再次工作,純粹是跟自己的興趣有關。

髙老師在啟源教育中心擔任了十多年的數學老師,商學的背景,讓她在數理的教學上輕鬆自在,而面對孩子,更是髙老師的最愛,所以不知不覺一待就是十多年。

一開始怕耽誤到學生,甚至不敢請假,連要回臺灣的時間,先生也得配合髙老師放假的時間,後來中心的負責人發現後,才主動協調,而高老師教學的認真與頭腦的靈活,更成了啟源教育中心不可或缺的好老師。

在這十多年中,髙老師對教學的熱誠始終如一,也因為喜歡和孩子相處的特性,讓孩子們也非常喜歡她,相信未來高老師一定能再堅持下去,讓心中的教育熱誠實踐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