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懷抱歷史使命的臺裔「織品修復師」鄭洋洋

2022-04-15
曾昭如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11
2021 年應邀於臺南講座「 紡織品概論」(戴口罩者為鄭洋洋)
2021 年應邀於臺南講座「 紡織品概論」(戴口罩者為鄭洋洋)
2021 年於臺南工作坊示範歷史服裝的正確存放方法(圖中為鄭洋洋)
2021 年於臺南工作坊示範歷史服裝的正確存放方法(圖中為鄭洋洋)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試驗「紡織溼洗」
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試驗「紡織溼洗」
出席美國洛杉磯藝術保護協會會議(最右為鄭洋洋)
出席美國洛杉磯藝術保護協會會議(最右為鄭洋洋)
在美國修復俄國十八世紀「祭壇畫」
在美國修復俄國十八世紀「祭壇畫」
在大英博物館修復印度「塔頂」
在大英博物館修復印度「塔頂」

「織品修復師」是什麼職業?實際上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呢?您一定充滿好奇,且讓我們一起來聽聽她的故事!

鄭洋洋,美國出生,4 歲隨父母移民紐西蘭的臺灣孩子,一個完全在西方環境成長的「現代」女孩,卻著迷於「古代」文明史,並就讀藝術歷史及海洋生物研究,即使在海外成長,但是洋洋選擇的冷門科,仍不免讓很多人擔心,即便在西方要如何就業,這個問題,就連洋洋自己也在思考,到底有什麼樣的工作,可以結合她所有的興趣及所學。就在大學期間,她參加一個藝術歷史俱樂部,邀請一位奥克蘭紙質修復師演講,在那場演講中,洋洋終於看到了自己未來的曙光。

洋洋從小就在充滿各式織品的環境中長大,不論是外婆織的毛線、針織衫,或是媽媽精心完成的刺繡、十字繡,都讓她對織品有著濃濃的情感,而那場演講也讓洋洋將這份情感化為行動,她開始搜尋,在哪裡有這方面的研究,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洋洋找到全世界唯一一所位於蘇格蘭專門研究各式織品修復的學校—Glasgow University(格拉斯哥大學),確定目標後,洋洋積極存錢,在大學畢業2年半之後踏向蘇格蘭學習的旅程。

在蘇格蘭這2年的研究所經驗,對洋洋來說,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的,因為充滿太多的感動。格拉斯哥大學跟大英博物館有很密切的往來,所以洋洋有機會看到許多由蘇丹、埃及挖出來的古物及木乃伊,這些物品,似乎將她帶回大學所讀的古代文明史,透過他們身上的織品,那些書本中記載的4千年前人物,彷彿又一個個活生生的浮現眼前。而有機會親手觸摸到幾世紀前蘇格那些待嫁姑娘的十字繡作品,也深深觸動了洋洋,因為在每一件漂亮的作品背後,從打的結、分佈的底線,都可以看出每一個女孩的性格。當她撫摸著與幾百年前古代女孩的同一塊布,好像也將她帶回幾世紀前的情境,原來不管環境如何不同、時代如何變遷,古今中外都一樣,在作品中仍然可體驗作者的心境與個性。

洋洋研究所畢業後,先後到大英博物館與洛杉磯博物館實習、工作。在洛杉磯博物館2年的工作中,一方面與世界各大研究中心交流心得,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不同工作經驗的學習,其中包括將博物館的珍貴展品跨州運送,她必須要負責展品的安全,包括如何打包、運送,甚至如何展出;甚至要負責整個織品部分展覽場的展出,這其中包括展品的保護、修復,及如何呈現展示,這些都是很難得而寶貴的經驗。

而在大英博物館的實習,雖然時間不長,但卻讓洋洋更堅定了「修復師」的使命。大英博物館的展品,大多是戰爭時從世界各地蒐刮而來,而如何打開一扇門,將這些珍品「還原」,目前有越來越多專業修復師認為,由原屬國的修復師,更能還原歷史真相,更能將這些珍寶最寶貴的原創精神,重新呈現世人眼前,而不是由他國人去研究想像。

紡織品纖維因為具有垂性、彈性,加上作者使用不同的顏料或材質裝飾,在所有古文物中,往往是最容易損壞的,所以展期都是較短的。為了讓紡織品安全的長期展出,洋洋在2021年回到臺灣,為一間香港的博物館修復織品,其中最特別的經驗是日本和服的修復;除了修復織品外,還包括規劃如何運回及展出,正巧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無法親臨香港,於是洋洋拍了一系列的示範影片,甚至臨到展出前還以視訊指導在香港現場的展覽。

在臺期間,洋洋也開設1日的工作坊,除了講座外,也涵蓋了作品製作教學,她希望將自己的所學分享給更多人,此外,她也走訪各博物館,當看到故宮的翠玉白菜、東坡肉,洋洋心中思考著現代的臺灣年輕人看到這些古代的展品會有什麼感覺,跟他們的關聯性又是什麼;因此在臺期間,她也蒐尋很多相關資訊,想了解更多現代的臺灣藝術家。

鄭洋洋是目前全紐西蘭僅有的3位合格織品修復師之一,紐西蘭博物館有一份合約正等著她的加入,未來希望經由分享她在織品修復方面的專業知識及「修復」對歷史的意義,協助各博物館及機構重現歷史。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