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書寫底層世界:無家者的危殆生活

2022-05-26
科技部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書寫底層世界:無家者的危殆生活
《科技部人文沙龍系列》書寫底層世界:無家者的危殆生活

在「無家者」詞彙出現之前,法令以「遊民」代指無家可歸之人,而「街友」是一般社會大眾所熟知的代稱,這些流離失所的人們生活在你我周遭,歷盡滄桑,飽受污名。究竟無家者的生活樣貌如何?哪些因素導致他們無家可歸?本次講座由《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作者、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黃克先副教授帶來相關分享,並剖析無家者的匱乏並非單純源自於金錢與物質,還包括身而為人不可或缺的「社會關係」。

黃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宗教社會學、都市底層研究、微觀社會學等,主要研究議題包括:無家者、華人社會的宗教發展、政教關係、基督宗教等層面。為分析無家者真實生活樣貌,於2016年親身投入田野調查,進入臺北萬華艋舺公園,跟著無家者一起生活、打零工、睡公園。期間黃副教授紀錄個案狀況,進一步分析無家者的工作就業、家庭面向、社交生活、宗教信仰、政治傾向等層面,及無家者如何與整體社會,乃至於所謂的「善心人士」發展互動。透過疏理盤根錯節的互動關係,黃副教授讓無家者的形象更為立體鮮明,不再僅限於普羅大眾認知的弱勢、髒亂、失序等刻板印象。透過書寫與紀錄,他期盼能改變整體社會及政府政策,讓更多人看見無家者的「個體性」,進而尊重並做出更有力的反思與政策改革。

黃副教授於2017年執行科技部計畫「看見社會關係:台北市無家者公園的民族誌研究」,將艋舺公園的所見所聞進行初步盤點,後於2019年執行之另一計畫「打造主流凝視下的貧窮主體:以台北地區服務無家者的三類組織之工作者為例」,進一步爬梳基督教會、公部門及社會企業是如何提供無家者服務,此服務網絡背後又有哪些潛規則與不言而喻的互動關係?這些研究都讓臺灣社會的無家者樣貌更為清晰。

「書寫底層世界:無家者的危殆生活」講座時間為111年5月27日(星期五)上午10點至12點,地點在國立馬公高級中學。本次講座邀請國立馬公高級中學校長丁志昱擔任主持人,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與這場講座,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一起來瞭解無家者的現況、其連帶的社會網絡與結構,以及所處的危殆困境。

線上直播|https://bit.ly/2GrzAGR
活動網站|http://colliber.ccu.edu.tw/salon/
更多精彩影片|https://bit.ly/353wvVN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