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人類隱形危機:無所不在的微塑膠

2022-07-06
中央社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環保署曾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進行調查,其中養殖及野生貝類部分,包含淡菜、牡蠣、扇貝及蛤類都被檢出含微塑膠。圖為扇貝中束狀塑膠纖維。(資料照片/環保署提供)
環保署曾針對台灣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含量進行調查,其中養殖及野生貝類部分,包含淡菜、牡蠣、扇貝及蛤類都被檢出含微塑膠。圖為扇貝中束狀塑膠纖維。(資料照片/環保署提供)

塑膠汙染對地球的危害早已不是新聞,但是近年來,微塑膠(microplastics)汙染逐漸受到關注,從聖母峰到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都出現它們的蹤跡。人類在地球上到處散佈著這種微小的塑料碎片,甚至早已把它們吸收到人體中。究竟無處不在的微塑膠是什麼?對身體又會帶來什麼影響?

看不到摸不著的微塑膠

說到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塑膠汙染,被購物袋卡住脖子而窒息的海龜、沖上海灘的寶特瓶、或是惡名昭彰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都是腦海中浮現的畫面。人類每年製造出的數百萬噸塑料產品,大多數是來自化石燃料,它們進入環境後逐漸降解成更小的碎片,最終消失在肉眼之中,成為另一種新型態的微塑膠汙染。

微塑膠也稱為「塑膠微粒」,有的是塑膠製品的顆粒原料,也有些是因為暴露在風、海浪和紫外線下而分解變形的塑膠碎片,因為直徑或長度小於5毫米,所以在生活環境中很難察覺到它們的存在。法國的微生物海洋實驗室研究員吉里內(Jean-Francois Ghiglione)表示,「10年前人們還無法想像,在我們週遭會有這麼多肉眼看不見又無處不在的微塑膠。而且我們也沒想到會在人體內發現它們的蹤跡」。

胎盤血液都難逃微塑膠

如今有越來越多科學研究,在部份人體器官中檢測到微塑膠的存在,包括肺臟、脾臟、腎臟,甚至還有胎盤。而人們在呼吸時也會吸進空氣中的這些微粒,特別是來自合成服裝的超細纖維(microfibers)。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Hull York Medical School)專家薩多夫斯基(Laura Sadofsky)說,「我們知道空氣中有微塑膠,知道它就在我們身邊」。

薩多夫斯基帶領的團隊在活人的肺部組織中,發現了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這些是塑膠包裝和寶特瓶常見的原料。她表示,令研究人員大感驚訝的是,微塑膠深入肺部的程度、以及這些微粒的大小。他們原本以為,這些微粒在進入肺部氣管前,就會被過濾掉或卡住。

2021年,研究人員在母體和胎兒胎盤中發現微塑膠,並對胎兒發展可能因此受到影響「深表關切」。而在今年3月的另一項研究,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PET的足跡。雖然部份專家認為志願者的樣本很少,要做出結論還為之過早,但人們憂心如果塑料出現在血液中,就可能被輸送到所有的器官,而其中一種假設是微塑膠可能導致某些削弱人體健康的併發症狀。

無所不在的微塑膠危機

不過,感到擔心和已證實的風險終究是不同的。荷蘭瓦荷寧罕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教授科爾曼斯(Bart Koelmans)說,這可能會是個大問題,但還沒有科學證據能肯定證實會有什麼影響,如果有的話。所以如果去問科學家這是否會有負面影響,他們可能會說「我不知道」。

儘管科學家近年來才確認微塑膠存在於人體內,但其實人類很可能早就不斷吃進、喝進和呼吸進塑料很多年了。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年發表一份震驚世人的報告,估計人們每週攝取和呼吸進多達5公克的塑膠,份量足以製成一張信用卡。

根據法新社的報導,2019年使用的塑膠量約有4.6億噸,是先前20年的2倍,而且只有不到10%被回收使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上個月表示,按照目前的趨勢,到了2060年,全球每年以石化燃料為主的塑膠生產將接近現在的3倍,來到12億噸。

其實不只是人類,微塑膠對動物的危害也令人擔憂。研究發現,在這些材料中發現的一系列化學物質,包括染料、安定劑和阻燃劑,會對生長、新陳代謝、血糖、血壓甚至生殖造成影響。甚至連在北極冰層和最深海溝中的魚類體內,都可以發現到塑膠微粒,估計每年造成100萬多隻海鳥和超過10萬頭海洋哺乳動物死亡。

所以,即便尚未針對人體的危害進行研究,但微塑膠的影響不容忽視。重要的是,人類是無法停止呼吸的,所以就算改變飲食習慣,還是會吸入這些微粒,畢竟它們無處不在,而且防不勝防。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