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籌劃臺灣影展的核子工程專家 - 王予柔

2022-08-10
海華文教基金會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王予柔(右一)參加美國核子協會American Nuclear Society(ANS)年度會議。
王予柔(右一)參加美國核子協會American Nuclear Society(ANS)年度會議。
Experimental Breeder Reactor -I (EBR-I)的牆上簽名。
Experimental Breeder Reactor -I (EBR-I)的牆上簽名。
1950年代的核子動力轟炸機引擎。
1950年代的核子動力轟炸機引擎。

青年的多重宇宙系列 - 4

海華文教基金會國際青年連線報導。小人物,大心願;小事情,大改變。

「青年的多重宇宙系列」著重在社會創新與社群服務,發現青年的良善初衷。

王予柔是MIT 核子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博士候選人,她的研究領域包含反應器暫態模擬、不確定性分析、以及高精度多尺度與多相物理系統建構。現在也是波士頓臺灣電影協會共同主席。「五乘五學術白話文」是哈佛大學同學會於2015年創辦,目的在促進交流,拉近不同學科間的距離,幫助彼此了解更多不同專業。去年(2021)的這場「哈佛-MIT秋季五乘五學術白話文」,共有5名講者,其中,王予柔的講題為「等等,美國正在打造一卡車的核子電池」。

予柔從核電廠談起,指出一般人對核電的印象不太好,但這領域的人正在研究,以前的設計可能錯誤定位了水的角色和能力,以及水沸騰的能量與壓力控制。如果顛覆了以往的材料與設計,很有可能就不會發生核事故。她大學就讀於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在電子、材料、熱能、物理的綜合主軸之下,她意外對核子科學與工程的分支產生興趣。予柔在福島事故後之後仍然選擇就讀核能,一個連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決定,她想知道人類、科技與自

然是不是能夠真正達到共存。原子的世界非常迷人,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其中卻蘊含龐大的能量,人類對原子能又愛又恨的態度,也使這時代形成一個有趣的面貌。不可諱言核子和平、安全性與核廢料問題仍然是一個爭議的問題;但這也是研究者努力的意義。

因為這個特殊領域,予柔有機會到各地"不尋常的"基地旅行,例如美國國家實驗室、核子試驗所等。在這些旅程中,予柔發現女性在這個領域的參與相對少見。在一趟Experimental Breeder Reactor -I (EBR-I) 的參訪中,館員介紹:在EBR-1成功啟動之後,所有的參與人員在牆上簽名留念,「只有工程師和計畫管理者才能簽上他們的名字,而他們全部都是男人。」或許這樣的行業傾斜,這一代能夠慢慢改變。

予柔目前受美國能源局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Energy (ARPA-E)的計畫資助,利用高精度的模擬計算小型反應器 (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 中的反應與結構變化,利用數字孿生(Digital Twins)的概念增加模擬的參數的可靠性。現階段小型反應器在世界上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例如美國各地將展開小型核子反應器 (Micro reactors/ modular reactors) 的示範計畫、NASA亦揚言要在十年內將小型核子反應器送上月球,未來的面貌可能會變得非常有趣。

參考原文網址:

https://www.bostonorange.com/2021/11/mit-5.html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