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故宮南院展18世紀歐洲時髦商品 印度繪染掛飾

2022-10-02
中央社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織品展換裝,10月1日起將展出18至20世紀印度代表性的織品及其編織技巧對鄰近國家的影響。圖為焦點展件、18世紀晚期印度染繪棉布「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故宮南院提供)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織品展換裝,10月1日起將展出18至20世紀印度代表性的織品及其編織技巧對鄰近國家的影響。圖為焦點展件、18世紀晚期印度染繪棉布「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故宮南院提供)

故宮南院亞洲織品常設展明天起全新換展,焦點展件18世紀印度繪染棉布「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是當年歐洲上流社會時髦商品,可營造異國情調的居家氛圍,價格不菲。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9月30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故宮南院織品展換裝,10月1日起展出18至20世紀印度代表性的織品及其編織技巧對鄰近國家的影響。

故宮南院表示,印度以產棉著稱,自古以來即掌握棉織品繪染的關鍵技術,擁有圖案設計的能力,可為各地消費者客製化喜愛的紋樣。17世紀印度繪染棉布透過東印度公司外銷歐洲,棉織品才出現在歐洲的居家裝飾,營造異國情調的居家氛圍,是彼時時髦的舶來品,價格不菲,也是時尚的象徵。

故宮南院指出,「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為18世紀印度科羅曼德(Coromandel,另譯:科羅曼多)海岸盛產手工繪染布(kalamkari),是當時暢銷歐洲的繪染棉布,尺幅巨大,主要用途為寢具或掛飾。布幅中央為一株立於土丘的植物,中心樹幹交相盤曲,棲息著各式鳥鵲飛禽,底紋滿佈花卉植物圖案,象徵生命之樹的繁衍與創造。

故宮南院表示,16世紀前歐洲人穿著以麻、毛為主要材料,由於棉花不存在於歐洲人的生活中,棉花與羊毛同樣作為服裝的材料,人們便想像它是介於動物與植物間的異質混和體。早期的棉花圖像,描繪高大的樹幹上,長出豐潤的綿羊,足見歐洲人對於棉花的好奇與想像。

故宮南院表示,與「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同時展出的展件包括「紅地多彩經緯向伊卡紗麗」、「法蒂瑪之手紋長袍」等,此檔展期自10月1日起至112年1月2日。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