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波士頓臺灣電影展 裂縫與光照亮人生

2022-10-05
林曉嵐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3
參加臺灣影展觀眾,在大螢幕前期待電影欣賞
參加臺灣影展觀眾,在大螢幕前期待電影欣賞
波士頓臺灣影展三位會長 Annie Yao、Min Tang、 Yu-Jou Wang (由右至左)
波士頓臺灣影展三位會長 Annie Yao、Min Tang、 Yu-Jou Wang (由右至左)
孫儉元讚許透過影展呈現臺灣軟實力
孫儉元讚許透過影展呈現臺灣軟實力
《魔法阿嬤》映後座談會; 導演王小棣 (右) 及主持人黃樂仁 (左)
《魔法阿嬤》映後座談會; 導演王小棣 (右) 及主持人黃樂仁 (左)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映後座談會; 導演李家驊 (右) 及主持人Sandy Liang (左)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映後座談會; 導演李家驊 (右) 及主持人Sandy Liang (左)

第四屆波士頓臺灣影展 (Taiwan Film Festival of Boston) 於美東時間10曰1日、2日在波士頓AMC Boston Common戲院一連兩天,上映來自臺灣的「魔法阿嬤」、「老鷹之手」、「尋找神話之鳥」、「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聽見歌 再唱」、「乘著光影旅行」、等共6部電影及2部短片「苦伶的臉譜」、「通道」。作品主題環繞「裂縫與光」(Crack & Light),探索家庭傳統、人文社會、生活藝術、自然保育等各個面向。王小棣、梁皆得、李家驊等三位導演更是特地遠從臺灣而來參加,近距離和現場觀眾對話互動。

這場年度盛會首先由影展協會三位會長 Annie Yao、Min Tang、 Yu-Jou Wang 代表全體工作人員開場致詞。延續臺灣影展的精神,今年度的各式作品透過不同視角向觀眾和國際友人介紹並探索臺灣特別的文化、社會、生活、自然等各項廣泛議題。同時也期待透過電影欣賞,讓觀眾因為受到疫情衝擊所造成各種傷痕,都能看到填補裂縫的光明,找尋繼續前進的力量。

現場貴賓們也獻上對本次影展的期勉和祝福。駐波士頓辦事處處長孫儉元表示,樂見透過電影傳達臺灣的軟實力及不同且多元的視角,提升臺灣在國際間的能見度。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教授Henry Horenstein期待透過國際電影的交流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哈佛牙醫學院教授林嘉賢則呼應電影主題,希望觀眾自己可以成為照亮他人的一道陽光。

本次波士頓臺灣影展作品各有特色。王小棣執導的「魔法阿嬤」在1998年拿下多項國際大獎,透過片中小朋友豆豆和外婆的互動,重新建立家庭成員彼此的緊密連結,並介紹臺灣的宗教、多元文化。導演賴麗君透過「老鷹之手」紀錄片關懷蓮藕農業的興衰,回到記憶中,感念臺灣那片土地無私的孕育。「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則是導演李家驊透過三個不同案例,探討對「人」基本關懷和現行司法制度的檢視。導演梁皆得的「尋找神話之鳥」,紀錄在馬祖意外發現六十幾年前被認為已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的驚豔,並反省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乘著光影旅行」描述電影攝影師對藝術的堅持與熱誠,戮力於幕後工作卻又渴望家庭時光的掙扎。在「聽見歌 再唱」裡我們看見深山部落裡的兒童合唱團鼓起勇氣上臺,受到觀眾滿滿掌聲與鼓勵後克服挫折,以歌聲感動族人的歷程。紀錄短片「通道」描繪獸醫在翻轉臺灣酪農業的種種困難,「苦伶的臉譜」則捕捉了歌仔戲女主角戲臺上、戲臺下的悲歡離合。

影展協會另外特別安排三場映後座談會,包括哈佛商學院第一位女性亞裔教授黃樂仁 (Laura Huang) 和「魔法阿嬤」導演王小棣,15年來在美國麻州州立監獄與青少年感化院擔任電腦及科學教師的Sandy Liang和「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導演李家驊,以及哈佛鳥類專家Scott Edwards博士和「尋找神話之鳥」的導演梁皆得,分別就電影與觀眾進行問答以及深度交流。

兩天的影展安排,希望讓觀眾從電影中感受到即便疫情擾亂了日常,卻也讓社區和家人間的連結變得更加緊密,彷彿是一道亮光填滿了裂縫,圓滿人生中的缺憾。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