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

2022-11-10
台灣光華雜誌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
綠意濃濃的潭雅神自行車道中,迎面而來的風裡,充滿著樹香和花香。
綠意濃濃的潭雅神自行車道中,迎面而來的風裡,充滿著樹香和花香。
深藏在大坑山區清水巷內的東東單車公園,車道坡度、路線都經過精心設計,非常適合越野車愛好者進行鍛鍊。
深藏在大坑山區清水巷內的東東單車公園,車道坡度、路線都經過精心設計,非常適合越野車愛好者進行鍛鍊。
藝術家江心靜最喜歡的藝文私房路線,包括曾是美軍宿舍、後來紛紛變身成個性小店的小洋樓群。
藝術家江心靜最喜歡的藝文私房路線,包括曾是美軍宿舍、後來紛紛變身成個性小店的小洋樓群。
平日上班前的晨騎,除了強身健體和提高專注力外,也拓展了人際關係。
平日上班前的晨騎,除了強身健體和提高專注力外,也拓展了人際關係。
巨大集團總部的建築與環境設計,有著如銀色河流般的動線。
巨大集團總部的建築與環境設計,有著如銀色河流般的動線。
走進自行車文化探索館,透過各種歷史、技術等層面,展開一場全球自行車探索之旅。
走進自行車文化探索館,透過各種歷史、技術等層面,展開一場全球自行車探索之旅。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
台中單車文旅 達人領路‧多元騎乘魅力
本身就熱愛自行車的藝術家Michael Vincent Manalo,透過一系列的自行車藝術品,述說著人們的故事。
本身就熱愛自行車的藝術家Michael Vincent Manalo,透過一系列的自行車藝術品,述說著人們的故事。
想知道騎在老外林道是什麼感覺,看一下牌子就知道。
想知道騎在老外林道是什麼感覺,看一下牌子就知道。
只要雙腿還動得了,就會一直騎下去,這就是越野車手魂!
只要雙腿還動得了,就會一直騎下去,這就是越野車手魂!
超級八賽道的挑戰度100%,是越野車愛好者心目中必去征服之地。
超級八賽道的挑戰度100%,是越野車愛好者心目中必去征服之地。
黃昏時漲潮的高美濕地,與白天相比彷彿換了一張臉,顯得迷幻而動人。
黃昏時漲潮的高美濕地,與白天相比彷彿換了一張臉,顯得迷幻而動人。

今年是交通部觀光局籌畫的「自行車旅遊年」,在全台大力推廣各種路線,適合不同愛好的人群,豐盛新自行車文化。這次,我們計畫好要踩踏雙輪前去一探究竟的,是自行車的新文化進程,以及在台中能得到什麼全新的騎乘體驗。

從慢到快,激發探險精神

悠閒地騎了一段潭雅神綠園道,享受過晨光暖意和茄苳樹香後,我們沿著大里溪,騎往大坑風景區,尋找二號登山步道的路標。在抵達二號登山步道前,便會先看到一塊牌子,順著它走,就能找到台中最神秘也最適合越野車單圈鍛鍊和競賽的「土坡場」──東東單車公園。越野車小學堂發起人劉宏一,正在這裡用越野車練習著翻越土坡時的特殊技巧「壓抬」。他因熱愛自行車而開過出版社,翻譯並出版專業自行車書籍,做過台灣電視台環法賽主播,並於2019年開始從公路車轉玩越野車,這一玩,就玩出了名堂。劉宏一辦起教學課程,讓孩子們也愛上越野車。

曾經居住台北的劉宏一,因為受到台中恰到好處的悠閒、城中有鄉的好環境吸引,而帶著家人和事業一起移居台中,在這裡,他有了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推廣自行車文化。

「我發覺自行車文化非常豐沛有力,只要找辦法把它推廣出去,我稱這辦法叫『印象濃度』。」無論哪種自行車,只要有群體喜歡,就有機會聚集成文化,劉宏一引進知識,增加教學,提高體驗感,使得自行車文化更完善,自然會吸引更多人加入。

「越野車是非常好的運動,能鍛鍊大腦的判斷力和全身的協調性。」劉宏一示範了一段土坡壓抬動作後,將車子借我們練習,體會其中所需要的能力。「台中大肚山裡,還有個地方更適合玩越野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可是老外都知道而且喜歡去。」初嚐越野車玩法便覺得十分過癮,一聽到還有更酷且罕為人知的車道,加上劉宏一這樣的達人帶路教學,立刻就約好隔日午時再見。

自由樂活‧我的選擇

下山後騎進市區,到處都有自行車專用道,讓人騎乘心安。我們與藝術家江心靜碰面,她曾跟朋友兩人用自行車花了922天出征32個國家,這次要帶我們用人文藝術的角度,騎自行車探索台中市中心,「環遊世界走過數不清的城市後,我發現台中的大小剛剛好,既有城市的便利,又有鄉間的悠閒步調;市區綠地多,生活品質很好。」

江心靜提供的「都市藝術私房路線」從國美館開始,經過審計新村、勤美誠品到科博館,沿途穿街走巷直到草悟道,她說:「這一區特別適合慢遊,常可以看到美軍時代小洋房改建的特色小店,自行車停在門口,入門就像訪友。」

結束旅程至今過了20多年,仍舊熱愛騎車的江心靜,認為自行車在精神層面上自成一種文明:「自行車需要透過身體去感知世界,中間沒有任何阻隔。我覺得對現代人來說,騎乘自行車是一個重新省視自己,與世界真實連結的方法。」

自行車讓江心靜在騎乘中累積了無數身體記憶,也是身為「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關門弟子的她,創作的靈感來源,「自行車對我來說代表『自由』,可以掌控速度,到達任何地方,脫離現代生活的壓力,享受無計畫的悠閒。」

探索自行車文化

聽說許多中科人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趁著清晨氣溫涼爽,到中科園區附近頗具挑戰的著名車道「松鼠坡」騎上幾輪,回家沖個熱水澡,上班更加精神抖擻。若是常碰面的車友會開始變得熟稔,停下來休息時聊個幾句,約下次一起騎車。在台中,晨騎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自行車文化,不只是日常鍛鍊或興趣,更變成了一種人際關係的延展。

松鼠坡晨騎很值得體驗,於是隔日清晨六點整,我們在松鼠坡起點熱身,遇到一身車裝的女車友王怡文。「我很習慣晨騎,這能帶給我一天好的開始,也能認識志同道合的車友。」王怡文帶領我們體驗這條車道。松鼠坡路面平整,坡度和彎道難度中等但路線順暢,跟著她騎了一圈,便深刻感受到其中樂趣,果然爽快。

結束晨騎,我們接著拜訪座落在高大的巨大集團新總部旁那棟自行車文化探索館。來台中前我們便獨訪過建築設計師潘冀,他表示:「為了保有探索館內最大的展示空間,採用了薄殼構造,並將其屋頂設計成巨大集團形象LOGO。」潘冀的藝術建築從公共建築到企業大樓,遍布台灣各地,「位於丹麥路易斯安那美術館外,著名英國雕塑家Henry Moore一高一低的雕塑品,是建築高矮對比的靈感來源;流動的環境設計則來自於自行車文化。它是一種自在的、流動的、靈活的心靈感受。」潘冀說:「甚至外觀烤漆都精選了特殊亮銀色,讓結構曲線如流水線條的建築,能折射不同時刻的陽光,更顯出自行車的靈活感。」

因此當我們看到晨光下那高矮相鄰兩棟銀色建築,將金色陽光變成動感十足的銀光線條;整區道路動線設計流暢,猶如建築被一條河流彎曲環繞,而那些騎著自行車的人們,便是其中大大小小的魚群時,著實震撼。

「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退休前,最想做的事並不是推廣捷安特的車,而是能找塊場域,完整記錄世界自行車整體的文化演進。」自行車文化探索館的營運總監汪家灝談起館區誕生緣起。

自行車文化探索館裡的看點很多,從歷史演進、功能變化、工藝技術、機械原理、材料發展到藝術單車等,館內展現的自行車各種豐富面向,重塑了人們對於自行車的文化認知。

「開車太快,走路太慢,自行車速度介於中間;開車靠引擎,走路靠雙腿,自行車的移動是全身和大腦的合作。」汪家灝說:「當多數人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重複著同一類行為模式,自然就會形成文化,騎自行車這件事也是如此。大家從騎乘模式的變化和騎車過程中找到樂趣,造就不同的自行車族群,接著就成為了個別獨特的文化。」

愛上騎乘的各種理由

站在一輛藝術單車旁的老外格外引人注意。原籍菲律賓的Michael Vincent Manalo,是館內藝術單車的創作者,在歐洲多國工作生活後,最終選擇定居台中。「台灣是最棒的國家,我決定留在這裡。」Michael的中文已經相當流利,「我去過台北和高雄,每個人都活得太忙碌了。台中不一樣,剛剛好,我特別喜歡這裡的自行車道,就住下來了。」

Michael從小就熱愛騎自行車,即使外國地廣路遙,仍然用自行車通勤,他說一踩上踏板,就能忘記任何煩惱。他有台灣的機車駕照,「騎摩托車很快,但是我會騎到睡著。」Michael說不靠雙腿輸出動力的移動方式讓他無聊,「我發現台灣人讓自行車變得更好玩了,有各種路線。在台中,往北騎到山坡上,還能看見海,在這裡騎自行車,能有很棒的體驗,還會遇到很多熱情的車友,組成一個Line群。自行車對我來說,有了新的意義。」

透過藝術讓自行車文化變得更豐富的Michael,用自行車在台中探險,並分享他的口袋路線,「大肚山北邊有個黑森林餐廳,附近有很多小道,我很喜歡去找新的路線。台中很多人去吃那家餐廳,看海景,但去附近小路上騎車的大多是跟我一樣的老外。」揮別Michael前,他忽然想到:「對了,還有一條『老外林道』,騎起來非常棒!」

Michael口中的老外林道,便是劉宏一與我們相約前去的山林越野車道。由向上路五段的鐵門進入,樹林濃密,路線交錯,這條車道在Google地圖上找不到,台灣人大多不知道,反而是外國人會特地騎車前來朝聖,甚至因為太愛這裡,老外們群發主動以人工方式鋪整出泥土車道,提高騎乘樂趣,故而有了「老外林道」之稱。

不過這些老外早已在車道起點的大樹上掛了塊牌子,為其起名「Jungle Bunny」,藉以形容在道上的騎乘感猶如兔子在叢林中跳躍。騎著劉宏一特地帶來借給我們的越野車,在他的指導下挑戰了幾個斜坡和段差,刺激感及挑戰性帶給人的感覺,真的像變成「叢林野兔」,很難讓人不愛上。

嘿,來競賽吧!

Jungle Bunny車道上高手雲集,其中包括鋪出老外林道與年度國際性超級八登山車比賽車道的Mike Dutton(中文名「杜邁高」)。「我常來這裡查看維護車道狀態,」加拿大籍的杜邁高說:「但我最大的心力主要放在超級八的車道上。」超級八的賽道跟老外林道剛好分踞大肚山的兩側,自然景觀截然不同;老外林道上樹木極多,而超級八則是一片面對著高速公路,分布著零星灌木的泥土坡,因此維護它要付出更多的心力。

騎到向上路五段盡頭轉中60-1區道,見到圓形的亨德紀念公園,轉彎處的下坡小路便是超級八賽道的起點。「在比賽期間,經過申請的話,這裡的確是賽道。」超級八創辦人陳大軍說,「因為土地是政府的,所以平時完全對外開放,任何人都可以騎車來這裡練練,非常好玩喔!」

超級八賽道位處大肚山坡度較陡的那側,泥土黏度較高,因此能用人工堆出理想的車道角度和彎道形狀,讓騎乘的刺激感再往上提升。自發性維護車道的杜邁高解釋:「當初就區分了不同難度的路線,只要穿戴好護具,掌握好保護自己的方式,都可以玩得很盡興。」

對於比賽名次,車手們紛紛表示並無執著,所有人都是抱著享樂的心情在騎車,「比賽只是讓登山車文化變得更有趣、更有成就感,最終的目的,仍然是快樂就好。」陳大軍認為自行車文化的推展,鼓舞著許多人。「自我挑戰跟年齡無關。」包括杜邁高在內的所有車友都堅定回答,不管活到幾歲,只要雙腿還能動,「就會一直騎下去。」

從快到慢,速度由雙腳決定

接著直騎台灣大道六段,遇到鹿寮大排水溝後一路沿著水流向北,在黃昏時抵達高美濕地,這裡沿岸聳立著13座超大型風力發電扇,是被國際譽為「一生必遊一次」的世界級美景。我們騎上2018年甫整合啟用的「高美海堤自行車道」,用最接近大海的方式,在夕陽霞光的擁抱下,以清閒的速度欣賞濕地生態。

最後我們將車子停在那條沿伸入海的「觀夕木棧道」門前,迎著海風走上木棧道。隨著沒入海平面後的餘暉和強勁的海風,棧道下的水波紋看來宛如緩緩移動的彩色鱗片。

人們並沒有因為找到比較快的移動方式,就捨棄了需要踩踏的自行車。相反地,隨著自行車性能與種類的擴增,逐漸形成不同的新文化,並讓這文化深入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在不同騎乘模式中,有人摸索自我,有人結交朋友;有人思考生活,有人尋到自由。自行車文化,讓人們在雙輪轉動之間,各有所收穫。

 

延伸閱讀:

帶著耳朵慢遊台南  乘載文化的府城聲景

南迴裏風景 火車慢旅行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