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帶著耳朵慢遊台南 乘載文化的府城聲景

2022-11-11
台灣光華雜誌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帶著耳朵慢遊台南  乘載文化的府城聲景
帶著耳朵慢遊台南 乘載文化的府城聲景
風吹竹葉的沙沙聲,是目目文創在鄭成功祖廟採集到的聲景。
風吹竹葉的沙沙聲,是目目文創在鄭成功祖廟採集到的聲景。
楊欽榮帶領目目文創團隊,穿梭台南的大街小巷,探索聲景裡蘊含的文化魅力。
楊欽榮帶領目目文創團隊,穿梭台南的大街小巷,探索聲景裡蘊含的文化魅力。
市場裡人們閒話家常、小販叫賣、切剁時鮮等聲響,交織出常民生活的剪影。
市場裡人們閒話家常、小販叫賣、切剁時鮮等聲響,交織出常民生活的剪影。
目目文創設計了小吃桌的互動體驗,只要移動碗盤就能聽到府城美食的聲景。
目目文創設計了小吃桌的互動體驗,只要移動碗盤就能聽到府城美食的聲景。
僅11坪大的赫茲博物館,將聲景做各種跨界嘗試,豐富人們的感官。
僅11坪大的赫茲博物館,將聲景做各種跨界嘗試,豐富人們的感官。
張開耳朵來探索城市的文化,能為旅行帶來更多驚喜。
張開耳朵來探索城市的文化,能為旅行帶來更多驚喜。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台南歷經荷蘭、明鄭、清朝等時期的治理,留下許多深具歷史的建築,造就了台南豐厚的文化底蘊。而那些飄香百年的台南小吃,不僅滿足了旅人的味蕾,更吸引遊客一再前來。

然而,台南的魅力,除了好吃、好看,還很好聽!自2015年開始蒐集台南聲景的目目文創,便致力發掘府城的特色聲響,透過聽覺探索文化歷史,讓旅行有了新的層次。

初夏,我們來到陽光熱情盛放的台南。「會不會熱?要不要開電扇?」第一站到訪剛開門營業的再發號肉粽,擔心我們熱著,店員親切地招呼。客人還沒走到櫃檯,老闆娘就開口:「一樣兩顆粽、不加醬齁?」這是店家與熟客間的默契。如果點的是羹湯類,店員送餐時定會加上:「燒喔(台語:燙)」,提醒客人小心燙口。

邊吃著這個自清朝創立、已飄香百年的肉粽,配上店鋪前的小巧水池傳來流水聲,聽著暑氣就消了大半,還有店家與客人親切互動的話語,充分感受到台南小吃裡蘊藏的濃濃人情味。

用聲音探索日常

在舊稱府城,如今的台南市中西區一帶隨意走逛,像再發號這樣已屹立百年的店家或建築,可謂信手拈來。再加上台南開發的早,每個時期所留下的歷史脈絡,都為這座城市的文化增添厚度。目目文創的設計總監楊欽榮,當初即是被台南獨樹一格的文史、生活民情、產業發展給吸引,而選擇以台南作為他博士研究主題「聲音地景」的基地。

目目文創採集聲景,也研究地方文史發展,楊欽榮將聲音聆聽經驗放入尋常的生活小徑,就成了有趣的聲音小旅行。

例如從再發號沿著民權路步行一分鐘,即可抵達主祀玄天上帝的北極殿,短短30多公尺的距離,楊欽榮會邀請民眾觀察漸漸隆起的地面,開玩笑地說:「帶你們去爬山。」

原來北極殿後殿,正是舊城區地勢最高處、古稱「鷲嶺」的所在。透過聽覺,最能感受這個地勢上的變化,從騎樓登上北極殿的台階後,像是來到另一個音場,街上的喧囂立即變小,而殿內播放傳統樂曲作為背景,配上清幽的環境,令人心情漸漸平靜。隨著地勢的高起,越往後殿走,塵囂完全被隔絕。站在嘉慶15年(西元1810年)題字、寫著「鷲嶺」的匾額前,閉上眼聽著風聲呼嘯,還有一旁水池的潺潺聲響,楊欽榮形容,這感受就像站在山頭一樣開闊,懷想數百年前先民踏上此地,頗有橫亙古今之感。

一個轉角就是百年

同樣位於鷲嶺古地範圍裡的,還有北極殿不遠處的鶯料理與台灣首廟天壇。開業於1912年的鶯料理,在日治時期是一間高級料亭,接待政商名流。經過時代更迭,鶯料理也數度荒廢又重興,如今由台南老字號的阿霞飯店經營,保留了日式庭園與建築。楊欽榮表示,不論是空間播放的日本演歌,或是踏入開放參觀的裡棟建築,腳下木板發出的「咖咖聲」,都讓鶯料理散發出日本風情。

而相距幾步之遙的台灣首廟天壇,則完工於1855年,奉祀玉皇大帝,巷弄裡有販售金紙、花果的小販叫賣聲,而廟方替民眾收驚時,還會聽到鞭打地面的「啪啪聲」,這是天壇的收驚聲景。楊欽榮笑說,走在這一帶,會有時空快轉的感覺。兩棟相近的建築卻分屬不同時代,難怪楊欽榮會說,台南最特別的,是彎進巷子就會忘記剛剛在大馬路的吵雜;在巷弄裡慢慢散步,擦身而過的可能就是幾百年的歷史。

聲音裡的文化線索

楊欽榮表示,仰賴實體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是在框架內去體驗;但聲音代表的意義卻與聽者的生命經驗有關,每個人聽到都會有不同想像,聲音所牽引的情感,反倒增強了聲音的擴散性與延伸性。

有時候,透過聲音標記來認識環境,更能增加聽者的共鳴。在台南的舊城區,延平郡王祠和鄭成功祖廟是唯二有竹林的廟宇。每當在鄭成功祖廟導覽時,楊欽榮總會邀請民眾先聽聽風吹竹林的沙沙聲,接著才介紹這方竹林的品種,恰是鄭成功夫人最愛的七弦竹。而祖廟裡的日式淨手亭,呼應了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的身分,更加深這座鄭氏家廟裡所蘊含的情感。

隨著四季變化的竹林,給了此地不同的季節聲響。秋冬時,祖廟圍牆外的小徑,會掉落一地的竹葉,踩踏其上會發出聲響,「當我聽到某條巷弄有著清脆的枯葉聲時,就知道是走在鄭成功祖廟,是此地才有的聲景,就是所謂的聲標sound mark。」楊欽榮說。

而透過聲音來強化對一處歷史環境的認識,有時候聲音所代表的不僅是當下,更可能是探訪過去時空的一個線索。

就像目目文創團隊在清水寺附近採集錄音時,聽到地底下竟傳來水流聲,才發現原來藏在磚道底下的,是台南舊城區歷史悠久的枋溪。據1752年、1807年的臺灣縣志記載,要往來府城的東西半部,就必須橫渡枋溪上的枋橋,是18、19世紀台灣府城的交通樞紐之一。而清水寺外懸掛的「寶筏渡舟」匾額,正好呼應了枋溪的所在。

相傳清代時,枋溪漂來一塊佛祖形體的木頭,居民便將其撿拾雕刻成觀音神像供奉,即是枋溪的水流觀音傳說。光是看著清水寺前平緩的道路,其實無法與傳說有所連結,但往前走到刻有水流觀音的水溝蓋上,若湊近聆聽,冬天是涓涓細流,夏天則流水潺潺,枋溪的水流觀音傳說,便成了記憶鮮明的體驗。

文化聲景因人而存在

目目文創自2015年開始採集聲景時,是從民生路圓環,以步行方式向外輻射一公里,不斷嘗試採集的方法,然後才逐漸拓展到安平、白河,甚至其他城市。楊欽榮表示,聲景包含了三個要素,聲源、環境、聆聽者,是這三者的互動才能形塑聲景,聆聽者所處的位置和時間點,才會賦予聲音特殊性和文化性。「聲景跟聲音最大的不同,聲音是獨立的聲源,但如果牽涉到空間環境甚至歷史事件的話,就會變成聲景的標記,那個標記就會賦予那個聲音在當代或過去的意義。」

所以錄音時,並非只是架台機器蒐集聲響,而必須在現場蹲點,感受同個地點在不同時間,聲音是如何與環境互動。像是位於中正路與忠義路交口、屬市定古蹟的土地銀行台南分行,騎樓採用埃及神廟柱廊的形式,頂端挑高的凹槽設計,成了上下環繞的立體音箱。騎樓頂端有許多燕子築巢,每到清晨六點前、傍晚五點到七點間,大批燕子便在騎樓空間穿梭,啾啾啾的鳥鳴聲因為挑高建築而迴盪,閉上眼,透過聽覺能感知牠們是從什麼方向飛來。「土銀的建築特色,能讓聲音直接從上方灌進耳裡,就像走進一台音響裡,會很立體的聽見鳥鳴,那聲音甚至能蓋過旁邊的車水馬龍。」楊欽榮認為,燕子和建築的共鳴,再加上旁邊的車流聲,才會形塑屬於這座建築的聲景。

奇幻的深夜食堂

透過聲音來感知一座城市,聆聽時間點的不同,也賦予了聲景更多的變化。有些隱身在台南巷弄裡的廟宇,白天只有腳踏車、機車偶爾行經的聲響,或再佐上附近小工廠的機具鏗啷聲,以及民宅的狗吠,氣氛閒散而寧靜;然而到了傍晚,一旁的餐廳在廟埕擺上桌椅,開始營業,熱炒的鍋鏟聲,用餐民眾的笑鬧聲,為白天的寧靜注入了滿滿活力。例如總趕宮前的松仔腳燒烤海產餐廳,以及馬公廟前的葉家燒烤,都讓當地的日夜聲景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情。

而位於友愛街上的友愛市場,則是早中晚會有不同聲景的有趣空間。晨間的友愛市場是附近居民採買食材、閒話家常的所在,接近中午時分,攤販便開始煎魚、炒菜,許多民眾會來買便當,切剁食材、湯鍋滾滾的咕嚕聲、油炸時的滋滋聲,與人們的對話、零錢碰撞的金屬聲響,交織了市場的聲響。午後店家們陸續收攤,友愛市場不再像上午熱絡,但到了傍晚,原本的魚攤、菜攤,被換上其他招牌,架上桌板,布置精美的燈飾,再配上營造氣氛的音樂,竟變身成一間間的日本料理、歐式餐酒館、泰式餐廳,在傳統市場的空間展現了台灣人豐沛的創意。楊欽榮至今記得第一次在夜晚經過友愛市場的那種驚奇感,彷彿掉入另一個時空。這座在舊中求新的隱藏版深夜食堂,值得親臨體驗。

在赫茲博物館聽見各種可能

目目文創成立七年多來,始終以「我們現在所記錄的聲音,可能就是未來的歷史」為理想,採集聲景建置資料庫,開發府城的聲景小旅行路線,並將歷年調查的資料整理歸納,出版了第一本介紹台南聲景的探索書──《聲存指南》。巧妙地以「聲存」諧音「生存」為概念,將台南府城的聲景設計成水分、生火、食物、避難所、外營技巧、氣候地形共六大類,不論是廟宇古蹟、歷史建築、特色小吃,甚至是消逝的河道,目目文創都將聲景轉譯為當代語彙,讓人們能透過聽覺重新認識這些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不同於自然聲景所蘊含的國際共通性──生態保育,富含文化厚度的人文聲景反倒彰顯地方特殊性。因此,文化聲景也是讓國際認識台灣的一種途徑。多次受邀到國外展覽的目目文創,便以聲音策展,將台南人的熱情好客與奉茶文化,帶到日本、香港等地。

為深化聲景的教育推廣,楊欽榮將位於藍晒圖文創園區的工作室設計成赫茲博物館,安排各種情境體驗,例如立體互動裝置的小吃桌,只要移動桌上的碗盤,便會出現小籠包的蒸騰、大火快炒的鏗鏘等聲響。在博物館11坪的微型空間裡,民眾可以現場錄製聲音卡片傳遞心意,也能聽見目目文創所蒐集的國外聲景,讓民眾站在台灣就能聽見世界。這座多元展示聲景且極具特色的赫茲博物館,在2020年獲得年度金點設計標章,也入圍2021年德國iF設計獎決選的肯定。

楊欽榮笑說,成立目目文創時,其實沒想過它能發展多久,但越深入探索,就越發掘聲景的魅力,以及跨界合作的各種可能。他認為,「聲音是城市的台詞。」每個城市都能經由聲景的挖掘,重新感知地方的文化特色。在旅行中加入聽覺的感官,體驗將更加深刻。

 

延伸閱讀:

南迴裏風景 火車慢旅行

阿里山百年林業鐵路  世界共享的文化景觀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