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紐澤西僑民欣賞《給阿媽的一封信》 看見臺灣島嶼的集體記憶

2023-04-28
孫影真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4
羅格斯大學臺灣研究社和紐澤西臺灣同鄉會於羅格斯大學電影院舉辦《給阿媽的一封信》電影欣賞與映後與導演陳慧齡對談
羅格斯大學臺灣研究社和紐澤西臺灣同鄉會於羅格斯大學電影院舉辦《給阿媽的一封信》電影欣賞與映後與導演陳慧齡對談
陳慧齡映後與觀眾對談,贈送海報資料夾給前兩位發言的觀眾
陳慧齡映後與觀眾對談,贈送海報資料夾給前兩位發言的觀眾
觀眾(左)於中場休息期間與陳慧齡(中)及紐澤西臺灣同鄉會理事蔡義郎(右)討論
觀眾(左)於中場休息期間與陳慧齡(中)及紐澤西臺灣同鄉會理事蔡義郎(右)討論
《給阿媽的一封信》以「阿公」、「阿媽」的肖像拼湊出的完整台灣地圖,是陳慧齡的巧思
《給阿媽的一封信》以「阿公」、「阿媽」的肖像拼湊出的完整台灣地圖,是陳慧齡的巧思

在北美巡迴的第十七站、也是倒數第二站—導演陳慧齡帶著她的電影《給阿媽的一封信 A Letter to A'ma》,來到紐澤西!羅格斯大學臺灣研究社 (RUTSA) 和紐澤西臺灣同鄉會 (TAA-NJ) 日前於舉辦電影欣賞會。紐約文教中心副主任王鈺淇、羅大臺灣研究社會長吳宗錡、臺灣同鄉會會長侯婷譯、理事蔡義郎與百餘名觀眾出席,觀賞電影並與陳慧齡映後對談。

王鈺淇表示,導演讓學生透過訪問自己家中的阿公阿嬤去瞭解自己生長土地所發生的故事,真的很有意義。這些沒有被記載的小人物故事往往能寫實反映當時的社會,好幾段都讓人鼻酸,在此同時也更珍惜自己現在身處的環境。

在映後的提問環節,一位觀眾表示,此部電影讓人深受感動:不僅僅是因為影片中以客家語、臺語、華語、原住民語等不同族群的語言呈現,還有片尾導演的巧思,那個花費了十年以上的時間,以「阿公」、「阿媽」的肖像拼湊出的完整臺灣地圖。

一位觀眾提問此片的拍攝動機,陳慧齡回應,將近十五年前她離開徐匯中學的正式教職工作選擇到法國留學,期間與寄宿家庭一起經歷了一位老奶奶的喪禮,除了在喪禮上大家是樂觀的回憶著老奶奶的種種,這已令她反思文化的差異;而在喪禮隔天,外面下著雨,她看到了一位十歲的小男孩用水泥在蓋東西,好奇的她去問那是什麼,小男孩回應她:「那是信箱 —— 這樣就可以讓所有人一起寫信給在天上的曾祖母了。」這些在寄宿家庭的經歷,不僅促成了她的第一部紀錄片《通往天堂的信箱》,也如當頭棒喝般地讓她思考如何用自己的創作與自己的經歷所做連結,並用藝術對於身邊的人以及國家有所影響。

陳慧齡的這部《給阿媽的一封信》紀錄片,緣起於她已持續十餘年的「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截至2021年,臺灣已有17個縣市,150多位老師,12,000多名學生參加。《給阿媽的一封信》則是陳慧齡從「島嶼的集體記憶」計劃中,挑選出內容豐富的故事,和相關對象協商後,長期跟拍完成。

身為一位美術老師,陳慧齡在回到家鄉悼念已故的「阿媽」時,腦海中除了浮現出模糊的家庭記憶外,還有那令她反思的看似破裂的臺灣歷史:臺灣是座經歷了四百年殖民以及半個世紀獨裁統治的島嶼。為了還原這座島嶼的歷史面貌,陳慧齡給學生出了一份特別的藝術作業 —— 讓孩子們拜訪他們的祖父母,從親戚的口中接觸最熟悉和陌生的歷史,並用藝術來詮釋記憶。

藉由一支支的鉛筆、一張張的畫紙、及一部部的相機,數千位學生們記下祖父母難以回首的記憶、畫下祖父母回憶過往時的面容、及錄下祖父母難掩其情的淚水。數千位學生與其祖父母的共同創作,逐漸浮現出一幅完整畫像,建構出屬於臺灣人的一個集體記憶,誕生出了《給阿媽的一封信》這部紀錄片。

電影裡描述了從滿州國死裡逃生的客家運將傳奇、走在阿塱壹古道娓娓談起先祖的斯卡羅後人、滿頭白髮嬌羞回憶與日本軍官相識的排灣族公主、落地生根多年卻仍難忘家鄉山河的老兵、不願重拾失親傷痛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

此部電影入圍2021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21臺灣國際女性影展臺灣競賽金獎,獲得2021法國The SMR13國際獨立影展最佳記錄片、攝影、原創電影配樂等3項大獎,以及2021法國蘭波影展最佳紀錄片、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等獎項。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