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向陽老師與德國特里爾大學連線 呈現臺灣現代詩歌多樣風貌

2023-06-07
鄭伊雯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9
活動由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費陽(Dr.Thomas Fliß)博士主持
活動由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費陽(Dr.Thomas Fliß)博士主持
講座活動邀請詩人林淇瀁(向陽)老師主講
講座活動邀請詩人林淇瀁(向陽)老師主講
向陽老師介紹詩人陳秀喜美麗島詩作
向陽老師介紹詩人陳秀喜美麗島詩作

在德國學術文壇很少有機會能聽到完整論述臺灣詩歌歷史風貌呈現的演說,6月2日由德國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臺灣文學學會和漢學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一場「來自東方的福爾摩沙:臺灣現代詩歌」(From Formosa: Modern Poetry in Taiwan)講座。由特里爾大學漢學系費陽(Dr.Thomas Fliß)博士主持,邀請詩人林淇瀁(向陽)老師,就臺灣日治時期到今日所展現的臺灣現代詩歌風貌演講,深入淺出、精彩豐富,帶與者一探臺灣詩壇百年來的精采發展風貌,令大家收穫滿滿。

向陽老師從1930年代的謝南光,原名謝春木,筆名追風,發表的日文新詩〈詩的模仿:讚美蕃王〉說起,當時文人所呈現的臺灣人的集體想像。於日治時期,諸多文人以日文所發表的詩集,如1935年由詩人楊熾昌(筆名水蔭萍)等人於臺南成立的風車詩社,引進法國寫實主義的思潮,以風車(Le Moulin)命名的由來,就有取自法國红磨坊(法語:Moulin rouge因屋頂上仿造的紅風車造型而聞名於世)。他說明臺灣詩壇早在1935年就受到法國思潮的影響,比起現代新詩中的現代思潮的發展早了二三十年以上,這也是與中國新詩發展最大的差異之處。

臺灣詩壇,於日治時期有日文創作的詩,也有受到中國五四的影響,以中國白話文發表的作品,如張我軍於1924年發表的《致臺灣青年的一封信》提出呼籲要改造社會。1925年出版第一本漢文詩集,是中國白話新詩的開始。其後,出現許多著名的詩人作家,如有「臺灣現代文學之父」之稱的賴和,受到五四運動與其他傳入臺灣與中國的歐美思想等影響,致力於臺灣新文學運動。如他在書寫臺灣原住民,以霧社事件為題材的《南國哀歌》詩文,其中的語言語音的書寫就極為複雜。

1930年代之後所新起的語言思考,強調臺灣人意識,用臺灣話做文章、寫詩歌、寫小說的主張,蔚為臺文文學的起源。如黃石輝的主張,楊華發表的《女工悲曲》等。進入1950年代之後,詩壇出現諸多現代派詩人作家,如余光中《如果遠方有戰爭》一詩、紀弦《狼之獨步》、周夢蝶等人。1970年代的藍星詩社、陽光小集諸多詩人,以河流、草耕、陽光、 土地等的新意象。創世紀詩社洛夫《因為風的緣故》。商禽的《長頸鹿》因白色恐怖所呈現出的自由、存在與羈押等主題。楊牧的詩中可以找到相當多臺灣描寫的語彙。也有在1964年笠詩社,從原本日文教育使用的日文,重新學習臺灣政府推行的華語,經過29年的再學習之後,重新再推出臺灣詩歌,如陳秀喜的美麗島詩作,書寫臺灣/母親的搖籃的情感之作,極為著名。之後,再到1980年代之後,因解嚴了,整個詩壇風潮走向開放而多元,呈現一座大花園,直到今日。最後,他也期待大家共同參與研究,共創更多臺灣詩歌的研究作品。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