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亞洲賞鳥首選 感受台灣鳥時光

2023-09-10
台灣光華雜誌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起飛,灰喉山椒。
起飛,灰喉山椒。
賞鳥是一場與自然台灣的邂逅。
賞鳥是一場與自然台灣的邂逅。
洪貫捷帶外國朋友在台灣賞鳥,他分享台灣的特色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找到不同樣的棲地,看到不一樣的鳥種。
洪貫捷帶外國朋友在台灣賞鳥,他分享台灣的特色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找到不同樣的棲地,看到不一樣的鳥種。
在大雪山遇見夏候鳥紅尾鶲,牠喜歡停棲於森林內枝葉稀疏的枝椏或電線上。
在大雪山遇見夏候鳥紅尾鶲,牠喜歡停棲於森林內枝葉稀疏的枝椏或電線上。
綠鳩展翅飛翔的姿態。
綠鳩展翅飛翔的姿態。
在呂翊維導覽下,植物園的鳥兒們各個有趣逗人。
在呂翊維導覽下,植物園的鳥兒們各個有趣逗人。
台灣賞鳥人口眾多,常見都會公園區就有愛鳥者駐足觀察鳥的活動。
台灣賞鳥人口眾多,常見都會公園區就有愛鳥者駐足觀察鳥的活動。
台北植物園的植群環境樣態多元,吸引多樣的鳥類在此活動。
台北植物園的植群環境樣態多元,吸引多樣的鳥類在此活動。
白腹秧雞。
白腹秧雞。
黑枕藍鶲。(呂翊維攝)
黑枕藍鶲。(呂翊維攝)
鳳頭蒼鷹是與人類生活範圍距離最近的猛禽之一。
鳳頭蒼鷹是與人類生活範圍距離最近的猛禽之一。
運用eBird與Merlin等App可線上查找鳥種資訊,還能夠提供所在地周遭常出現的鳥種,
運用eBird與Merlin等App可線上查找鳥種資訊,還能夠提供所在地周遭常出現的鳥種,
來台灣賞鳥,進行一場與自然台灣的邂逅,體驗山林自然的壯闊與絕美。
來台灣賞鳥,進行一場與自然台灣的邂逅,體驗山林自然的壯闊與絕美。

造訪台灣,除了拜訪創意又新潮的都會市區,走訪各地的人文風景,品嚐各方的小吃美食;安排一段賞鳥行程是我們想向你建議的提案。那是一場與自然台灣的邂逅,賞鳥要耐心,靜靜地候著,聽見鳥聲,拾起望遠鏡,看鳥兒靜靜地待在鏡頭裡,看那身羽毛是造物主的彩繪成果,看那穠纖合度的身軀,那澄亮的眼睛與你四目相對時,與這靈巧生物邂逅的幾秒鐘,將是你在台灣停駐時,永誌難忘的「鳥時光」。

 

根據中華鳥會2023年公布的台灣鳥類名錄,記錄鳥總數為686種,並認定32種為台灣特有種及台灣特有亞種計52種。特有種的成因之一是冰河時期之後,因地理隔絕而獨立演化;而台灣位處鳥類東亞遷徙途徑的核心位置,讓來自各方的候鳥與台灣結下深深淺淺的緣分。

賞鳥的一日

清晨五點半,外語鳥類嚮導洪貫捷開車到客人下榻處,接了來自加拿大的Robin和Paula,這對夫妻利用來台商務的空檔,預約了一日的賞鳥行程,目的地是大雪山山區,目標當然就是台灣特有種。

車行在大雪山林道上,洪貫捷降下駕駛座旁的車窗,留意聆聽窗外的鳥聲。一聽見鳥的蹤跡,在安全處停好車,一行人下車徒步找鳥。說是徒步其實也僅走了一小段路,我們先駐足在林道四公里處下木浪坑溪旁,循著鳥音的方向,洪貫捷熟悉鳥的習性,總能馬上捕抓到身影,發現有樹葉晃動的跡象,望遠鏡馬上調過去就對了。

洪貫捷引我們往高處看,有些鳥兒身影小小一隻,卻愛站上樹梢,一副睥睨天下的姿態。有些鳥愛在樹叢間藏得深深地,不輕易露臉。看到鳥兒不能大聲歡呼,驚擾人家,因為這邊才是牠們的地盤。在第一個停駐點,我們就聽到、看到了24種鳥類,其中有常見的白頭翁、黑枕藍鶲,撞見了一群斯氏繡眼,而一開張就遇到特有種小彎嘴,更是幸運。

開車繼續尋鳥聲前進,在11公里處,遇見了灰喉山椒鳥,身上的羽毛還有黑橘和黑黃兩種版本;15公里處遇見赤腹山雀;19公里處有被鳥友暱稱為「小叮噹」的紅頭山雀;又在高海拔處,遇見一公一母的藍腹鷴、白耳畫眉和台灣白喉噪眉。

碰到某些鳥,洪貫捷會特別解釋,像繡眼畫眉,布農族稱其為希利克(siliq),是布農文化裡的占卜鳥。中低海拔常見的紅嘴黑鵯,是台灣的特有亞種,也是布農族的取火鳥。

在47公里處遇見火冠戴菊,50公里處有煤山雀和躲在樹叢間幾乎難以辨識的台灣叢樹鶯,最後儘管雨勢愈大,天色漸暗,我們還是收穫了一隻黃腹琉璃,為一天的賞鳥行程畫下完美句點。

賞鳥的行程

洪貫捷是師大生命科學系碩士,台灣少數專研鳥類生態的專業嚮導,投入外語鳥導已逾十年,2015年,他曾與美國賞鳥名人Noah Strycker一起在台灣找鳥。他說起外國賞鳥客的需求,「出國就是要看特有種呀!不用看自己家裡有的東西,你會想出國看麻雀嗎?」洪貫捷玩笑地說。在台灣賞鳥可規劃1至12天的行程,重點就是看齊台灣的特有種與特有亞種。

多日的行程會這樣安排,洪貫捷攤開地圖解釋,在桃園接機後,轉往台北住宿一晚,在陽明山山區尋找中低海拔的特有種台灣藍鵲、台灣紫嘯鶇、黑冠麻鷺及台灣竹雞。接著拉車到中部山區待數天,從中低海拔看到高海拔,在大雪山、合歡山、玉山、阿里山等地,就可以收穫台灣絕大多數的特有種。要看小翼鶇在阿里山比較容易,千元鈔面上的台灣帝雉在大雪山不容易遇見,那就往塔塔加找。

尤其長約50公里的大雪山林道,會是洪貫捷推薦的首選,那邊被暱稱為「特有種一條街」,「天氣好的話,我們在大雪山一天就可以看見20種特有種,你知道,台灣的特有種總共才32種!」接續拉車往東部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或墾丁,找東岸才有的特有種烏頭翁;如果有離島行程,就到蘭嶼去找蘭嶼角鴞;在冬季更不可錯過來台灣西南沿岸度冬的黑面琵鷺,2023年就記錄超過4,000多隻。若是五月到訪,會再安排到雲林林內的湖本村去看八色鳥,那邊是八色鳥夏季到台灣繁殖時的重要棲息地。

台灣的優勢

洪貫捷曾經遇過一位年齡約40左右的客人跟他抱怨,覺得太早來台灣了,很後悔,這是「明貶實褒」,因為台灣的賞鳥環境太舒適了。

台灣的基礎建設好,道路鋪設四通八達,可以上到3,000多公尺高,賞鳥不需跋山涉水,例如大雪山林道的路況平穩,賞鳥就在路邊,不用涉入茂密的灌木叢林,無須擔心水蛭的攻擊,也不用擔心瘧疾、登革熱、蜱蟲等疾病,這對於國際商務旅客、銀髮族是最舒適不過了。疫後國境開放,且台灣目前給予免簽待遇的國家多達60多國,到訪台灣再方便不過。

「台灣的尺度很小,我們可以在50公里的路程中,從海拔300公尺拉到海拔2,500公尺,在短時間之內,找到不同樣的棲地,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洪貫捷說,因此十分推薦歐美賞鳥者把台灣當作亞洲的首站。

當然賞鳥看緣分、機運,洪貫捷常玩笑說「沒看到不退錢」,採訪當天,雷雨胞一路追著我們,但他分享當天的eBird紀錄,足足有54種鳥類,其中15種是特有種。「如果今天天氣再好一點,黃山雀、大彎嘴就可以看到,如果客人運氣再好一點,被稱為滷蛋的台灣鷦眉,這隻就可以收下來,在50公里的地方,通常褐頭花翼或是紋翼畫眉可以收下一隻。」洪貫捷說得惋惜。但也如同Robin與我們分享,「Fantastic!」他完全沒有預期會遇到這麼多種鳥類;Paula則說,只停駐在一個地點就能夠看到這麼多鳥類,是很美好的體驗。

都會的賞鳥趣

除了跑遠一點到山區找鳥,在台北都會及近郊也可賞鳥,舉凡陽明山前山公園、台北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台灣大學、關渡自然公園等綠地,都可以尋見鳥的蹤跡。

清晨六點,我們跟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約在台北植物園,想一睹都會綠地鳥兒的樣態。他先解釋,台北植物園的植群較鬱閉且層次多,又有水池,環境的樣態較多元,能夠提供較多樣性的鳥類在此活動。

找鳥一樣先尋鳥音,「鳥的叫聲我們會分鳴唱聲(song)和鳴叫聲(call)。簡單區分,鳴唱聲主要被認為是用來吸引交配對象和宣示領域,鳴叫聲則有多種形式和情境,用於聯繫、警戒、威嚇、乞食等功能。」不一會兒就聽到平地常見紅嘴黑鵯的叫聲,像貓叫「喵」的長音,尋聲找鳥,就看到樹枝上站著的全身黑、嘴巴紅、龐克頭的紅嘴黑鵯。接著聽到三個音節以上,嘹亮的「回、回、回」的聲音,呂翊維馬上點出是黑枕藍鶲,牠嬌小的身軀喜歡躲在濃密的樹林,所以常常聽得到聲音,卻看不見身影,若真的看見了,會驚嘆牠美麗的藍色。而不時聽到「咕咕咕咕」的背景音,呂翊維指是五色鳥,牠喜歡茂密的空間,所以在陽明山非常多,只要在繁殖季(四到八月),牠的聲音常常是整座山的背景音,加上夏季的蟬鳴,呂翊維說:「當你開始會認鳥音,然後有機會出國看鳥,你就會發現這個聲音是『台灣的聲音』。」

我們又在樹叢間,遇見鳳頭蒼鷹的亞成鳥在嘗試狩獵,一擊失敗,呂翊維笑說這一定是「菜鳥」。林子下有不怕人、喜歡走路的黑冠麻鷺,擺出蹲下身體前傾低頭的覓食動作,隨後神準地咬住一隻蚯蚓,這被許多人暱稱是「大笨鳥」,也是歐美賞鳥人士來台必看的鳥類。池塘邊,有紅冠水雞在悠游,一旁有白腹秧雞帶著小孩在池畔的植栽縫隙間覓食;樹鵲站崗似地停在樹枝上,讓我們看個過癮;而步道上,有數台相機待命,大家屏息關注著樹上斯氏繡眼的窩,等著成鳥育雛的畫面。

在呂翊維導覽下,植物園的鳥兒們各個有趣逗人,但如果沒有專門的鳥類嚮導指引,他推介eBird和Merlin鳥種識別兩款App可以參用。eBird是全球最大的賞鳥紀錄資料庫與網路平台,提供賞鳥愛好者在世界任何角落記錄自己觀察到的野生鳥類,中文化的eBird Taiwan網站自2015年正式上線,全台已有5,800多名eBirder,累積超過82萬份紀錄清單。eBird不只是賞鳥人的紀錄工具,搭配Merlin鳥種識別,查找鳥種資訊,還能夠告知所在地常出現的鳥種,以及季節的出現頻率。

感受台灣的真與美

疫情過後,隨著國門開放,世界的鳥友們開始能像鳥兒一樣自由移動,候鳥旅行各大洲,人們也為了賞鳥走天涯。中華鳥會去年底接待了捷克鳥會執行長Zdeněk Vermouzek來台,他參與了台灣新年數鳥嘉年華,還帶著家人在台灣自助旅行,走訪了台南、大雪山及太魯閣賞鳥,他的遊記刊登在中華鳥會的《飛羽》季刊,除了見識了台灣特有的鳥類外,也讚嘆台灣自然的豐富與多樣性,還有那無時無刻感受到的熱情好客和友善。

「Birds really connect people across continents(鳥類將各大洲的人們連繫在一起)」,在他遊記裡的一句話說得對極了!鳥的自由自在,吸引人們著迷於牠的姿態,以鳥為媒介,連結了人與人、國與國,賞鳥是國際間互訪的一個媒介。而賞鳥必須耐下心來,走入山林間、步道,體驗山林自然的壯闊與絕美,這也是我們想分享給你關於台灣的另一個樣貌。

 

延伸閱讀:

定格演繹,傳統工藝 台灣停格動畫

「顯」耀台灣.「視」界第一 顯示科技新浪潮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