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模具生產及塑膠射出成型的印尼臺洲企業(Pt. Daijo Industrial)董事長秦嘉生,是新南向國家發展的前輩,富有遠見的他,在1996年後逐步從中國轉移到印尼投資,供應電子產品、汽車及電子產品的零件,其中包括LG、夏普、三菱及現代汽車等國際廠牌。
隨著印尼市場環境趨於穩定,人口紅利與人事成本的競爭力浮現,顯示了秦嘉生當年的觀察與思考是正確的方向;而充滿洞見的他,亦選擇運用海外信用保證基金協助企業發展。
洞悉市場前景 前進南向再啟新局
秦嘉生在1996年初次來到印尼時,僅是試探市場水溫的小投資,在中國的事業仍是重心。他說,當時印尼政府規定外資必須和當地資本合作才能經營,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印尼經濟,隨後蘇哈托政府因民怨垮臺,印尼完成民主改革後,才允許外資獨資經營。
除了印尼的政局改變,在2000年初期,中國政府祭出稅務優惠等措施鼓勵國內產業,並將包含臺商在內的外資排除,加上當地工人學習能力飛快,秦嘉生預期未來中國會變成競爭對手,臺商將在中國變成弱勢,便在2002年後逐漸轉移重心到印尼。
臺洲企業重心轉移到印尼的初期,必須和中國採取不同的策略,因為模具製造的技術需求較高,人力的培養需要時間,考量到印尼當時的勞動素質,決定先在印尼進行塑膠射出製品的生產,模具則繼續由中國及臺灣的廠房提供。
2004年,臺洲企業開始提供產品印刷及代工組裝等業務,主要客戶以日商為主,夏普、三菱等大企業都是合作對象,以家電零組件為生產大宗,3年後再爭取到韓國LG集團、現代汽車等客戶。不只國際市場,臺州企業也積極拓展當地內需市場,畢竟印尼有近3億的人口,除了勞動力便宜,也是企業不可忽視的一片藍海。
到了2011年,臺洲企業才將模具設計及模具製造的業務移到印尼,此時當地人民的消費力也有所提升,印尼的內需訂單顯著成長,加上多年培訓的人才與社會的進步,在印尼的廠房終於可以提供從設計、生產到出貨的完整流程。
國際訂單強勢 海外信匯率優勢助企業發展
2007年接到韓國LG集團的大訂單,為了提升產能,秦嘉生便向中國信託提出融資需求,當時有兩套方案提供選擇;其一是在臺灣貸款美元或新臺幣,再將資金轉入印尼,但印尼政府對於海外貸款還會額外收取1%的公司信債手續費。考量到印尼盾連年貶值率,若以新臺幣或美元等幣值貸款,對於賺取印尼盾為主要收入的臺洲企業來說可能會越還越多。
其二便是在當地以印尼盾貸款,除了得以免除印尼政府收取的公司海外貸款信債手續費,也可以免除匯率浮動的風險。於是,秦嘉生便選擇此方案,並透過海外信保基金的保證,順利自中國信託印尼子行取得融資,貸款50萬美金(當時約45億印尼盾)的週轉金,隔年又取得另外20萬美金(當時約18億印尼盾)的額度做設備更新。
秦嘉生說,因為曾目睹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當時印尼盾貶值高達70%,許多企業因為貸款美金無力償還而倒閉,所以他相當警戒匯率浮動對企業經營的潛在風險。他建言,臺商在海外經營若需要貸款,最好以主要收入的貨幣作為貸款幣值,才是風險最低的穩妥策略;海外信保基金提供的保證服務,對於有意前來新南向國家開拓事業的臺商是一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