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僑委會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張志齊舉辦布染 促師生共創合作無間

2024-04-08
僑務新聞志工陳娟娟報導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1
老師張志齊實際示範做法
老師張志齊實際示範做法
同學們選擇自己想要的材料
同學們選擇自己想要的材料
大家分工合作相互分享
大家分工合作相互分享
同學們手持自己的作品合影
同學們手持自己的作品合影

僑委會民俗文化種子教師張志齊繼去年國慶首場文化課程,四月六日在聖儒華文學校再度舉辦文化教學:天然染和藍染藝術。
和張志齊搭配的是老師陳娟娟,張志齊講述藍染是始於十七世紀末,荷蘭人佔據臺灣時期,他們引進藍草種植,取藍草原料,為謀取貿易利益。明朝末年,鄭成功擊退荷蘭,統治臺灣並開發臺灣。當時有大陸移民來臺,也帶來藍靛工藝技術,臺灣開始有了藍染。後來是客家人的智慧把它發揚光大,肇於早期客家人男女都得下田做活,為怕把衣服弄髒,選擇無副作用的植物染,把衣服染成藍色耐髒,課堂中張志齊並準備白色運動衫與白色手帕,讓同學實際體驗天然染與植物染的神奇,她也說明藍染是植物染,天然沒副作用,有一些水果也可染,如芒果、火龍果、葡萄等,植物染如樹皮、聖誕紅、荔枝葉、甜菜根,附加的道具有彈珠、晾衣夾、冰棒棍等等。

三個小時的課程,張志齊把她所準備好的材料分給參加的同學,開始指導藍染藝術。師生共同發揮創意,互相幫忙,各自把植物取回座位,按自己的設計,摘樹葉、聖誕紅、荔枝葉或紫蘿蘭等,把植物擺在運動衫上,再使勁把運動衫捲起來,用綿繩捲緊。小手巾則讓同學們發揮創意,有的用晾衣夾,有的用彈珠綁在方巾角落,再一起放入滾燙的水中煮。這場文化課程,師生同樂發揮創意,每個人對自己設計出來的結果都很滿意。只可惜巴西植物跟臺灣有點不同,染出來效果沒在臺灣體驗那麼美,但大家都希望能再次舉辦這樣的文化活動。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