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2024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翻譯文學大獎的《臺灣漫遊錄》作者楊双子及英文版譯者金翎,2月18日下午在查普曼(Chapman)大學舉行美西地區第一場巡迴講座,吸引上百位聽眾出席。首次來到美西與讀者交流的楊双子,暢談這本歷史小說中虛構與真實交錯的設計,以及如何透過飲食文化探索身分認同;精彩的講解由金翎即時翻譯,贏得熱烈迴響。
查普曼大學世界語言文學系主任Dr. John Boitano 及負責中文課程的趙苡廷教授,代表該校歡迎兩位主講人,並介紹該校學生暑期前往臺灣學習中文的交流項目。
橙縣文教中心主任蕭蓓如亦應邀出席,她表示,因為自己出生於臺中,對書中描寫的食物就更感到熟悉,很高興有機會和橙縣僑胞一起參與這場活動,看到學生對臺灣日據時代飲食的共鳴與反應,發現美食真是可以跨越國界,拉近大家的距離。
楊双子以「臺灣漫遊錄的虛構工程」為題,介紹這本書初版時,以日據時代遊記重新翻譯出版的設計,而引發網路社群熱議,她解釋,自臺灣解嚴後,研究日據時期的學術與出版蓬勃發展,重新發掘出版臺灣文學史上的舊作,符合讀者的生命經驗。此外,書上所提到飲食文化、人物及生活細節,都是參考歷史文獻記載所作的推想,因此讀者在閱讀時,有如翻閱一本真實的遊記。
《臺灣漫遊錄》以十二道食物為章節主題,藉由食物展現日據時代臺灣居民的多元與複雜。例如,當年臺中特產「麻薏湯」因製作過程繁複、口感特殊,並不一定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卻是楊双子的童年記憶,因此在書寫時格外投入情感。她希望藉由這本書,讓這道即將消失的傳統飲食能夠留存在讀者心中。
在問答環節中,楊双子透露,在撰寫《臺灣漫遊錄》的過程中,她發掘許多逐漸消失的臺灣飲食文化,並計畫收錄在預計明年出版的新書中。她也分享,這趟旅美期間,意外頻頻夢見自己平時未曾特別想念的臺灣小吃,如炒麵與彰化肉圓,讓她感嘆,或許只有在遠離家鄉後,才能真正體會自己最喜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