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創會理事長陳天志「投資僑青,僑委會任重道遠」

2022-05-11
周寶玉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給予愛星 0
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創會理事長陳天志
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創會理事長陳天志
1990年3月紐西蘭華夏協會成立大會(圖中為陳天志博士)
1990年3月紐西蘭華夏協會成立大會(圖中為陳天志博士)
1990年3月紐西蘭華夏協會成立時引起轟動,華文媒體詳實報導
1990年3月紐西蘭華夏協會成立時引起轟動,華文媒體詳實報導
紐西蘭華夏協會成立是華人界的年度大事,當年英文媒體報導
紐西蘭華夏協會成立是華人界的年度大事,當年英文媒體報導

不說真的不知道,這位風度翩翩氣質出眾身材保持得宜的紳士,今年已高齡82歲,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他竟然就是紐西蘭奧克蘭地區最大的僑社—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創會理事長陳天志博士。

自12歲起半工半讀,一路苦讀考上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研究所畢業被延攬進入新竹明新工專(現為明新科技大學)擔任講師,一路從副教授升到教授。1983年獲學校資助公費赴美攻讀博士,45歲時取得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育學行政博士。

和大多數早期來到紐西蘭的臺灣人一樣,為了給小孩良好的英語求學環境,陳天志和家人於1989年移居奧克蘭。他回憶1989年紐西蘭首次開放移民,一下子吸引了數千位臺灣同胞先後踏上這片人間淨土,當時的臺灣辦事處處長李珠謙非常積極地鼓勵鄉親們成立僑團,除了能彼此多個照應,同時也能凝聚大家的力量。然而由於鄉親大多散居各地,在沒有便利通信設備的年代要將大家整合起來相當不容易,加上大部分的鄉親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彼此之間也不認識,籌組僑團推動起來格外艱難。

在李處長的四處奔走之下,由各區鄉親推舉1位代表,一共30餘位代表聯合起來於1989年約莫是10月份的時候組成「紐西蘭華夏協會籌備會」,陳天志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被推舉為籌備會主席,正式開啟華夏協會在紐西蘭的篇章。

陳天志說當年所有的鄉親真的都是一腔熱血,不分你我沒有彼此,為了能在紐西蘭成立一個大家共同的「家」,那種自動自發的付出,著實令人非常的感動!成立華夏的過程當中,陳天志到各區拜訪、演講,許多僑胞深受觸動當場捐錢,捐物資。那時真的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甚至一開始華夏沒有會館,商勝集團出借自家房子供華夏作為辦公室。一路走來有許許多令人感動的故事說都說不完,華夏真是一步一腳印,眾志成城建立起來的。

那個時候臺灣移民雖然只有數千人左右,但是因為幾乎都是以投資移民方式入境,經濟實力不容小覷,因此非常受到紐西蘭主流社會的重視。1990年3月份紐西蘭華夏協會成立大會,紐西蘭當年的移民局長、數位國會議員及5個市的市長都親自出席恭賀,盛況空前。

比較可惜的是,當時因為陳天志是以「留職停薪」方式向學校請假,華夏成立後的4個月他即必須返校,華夏則交由當時的監事長梁富柯醫師接手。直至2000年陳博士重新回到奧克蘭定居後,才再度回到參與華夏的活動。陳博士在華夏一直被尊為「創會理事長」,偶爾華夏有什麼問題或者理監事團隊遇到困難,還是會向他請教,而每一年的元旦升旗也都由他來帶領華夏團隊以及會員們完成重要儀式。

談到現今僑務工作的推動,陳天志說僑務委員會任重而道遠,肩上的擔子愈來愈重,因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崛起,中國政府資助各地中國僑民成立的協會商會,日漸地增加在僑居地的政經影響力,很多情況下中國僑團辦理的活動,紐西蘭甚至連總理都親自出席發表演說。反觀臺灣的僑團活動,即便是華夏這個最大的臺灣僑團主辦,要見到一兩名有實力的國會議員都不容易。

如何妥善地運用華夏以及臺灣鄉親在紐西蘭民間與公部門之間的影響力,是僑委會與辦事處要去共同運籌帷幄的;畢竟很多事政府在紐西蘭運作起來並不是那麼的方便,投資僑團,給予僑團更多的資源與協助,最後才能善用僑團以及僑胞們在本地的影響力及軟實力,將我國政府計畫在臺紐各方面達成的交流做到最大化。

陳天志也呼籲青年朋友必須要走進僑團參與活動,唯有僑社團結在一起凝聚成一股令人不可忽視的力量和聲音的時候,主流社會才會重視,臺灣社群在紐西蘭的影響力才能再回到過去的榮光。陳天志冀望未來華夏的年青團隊可以思考,讓華夏開大門走大路,吸引所有移居紐西蘭的臺灣人成為「當然華夏會員」,讓華夏成為所有僑居在紐西蘭的臺灣人的家。當華夏的會員人數多達數千甚至上萬人的時候,相信沒有一個紐西蘭主流社會人士可以忽視臺灣社群,絕對會搶破頭的要求參加每一次華夏的活動。

最後,陳天志恭賀僑委會成立90週年,從國父孫中山生先創立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相當不容易。僑委會對僑胞幫助很大,沒有僑委會在海外來凝聚僑胞,僑胞對我政府的向心力不會那麼強。他也建議,無論那個國家地區的僑民有多少,只要有臺灣人群居的地方,僑委會都要想方設法在那裡幫助僑民成立僑團。唯有透過僑團的運作,僑二代、僑三代才能找到自己的根,也才不會忘記自己父母輩們從臺灣移居海外的辛苦,僑青多在僑居地接受教育融入主流社會,抓住僑青才不會讓他們與臺灣斷了聯繫沒了關係。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