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鏐教授在今年6月榮獲「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學術成就類」得獎人之殊榮,如今已是享譽國際的生物科技領域頂尖學者的他,亦在許多大型企業擔任過技術及研發類主管,並有研發超過百種專利技術的成就,其中更以人造血漿Hemopure為人所知。
但對於臺灣這片栽培他到海外學成的土地,他有著深厚的情感與連結,至今依然心懷感恩,這也是促成他在80、90年代積極參與美國僑社活動,並貢獻赤誠的初心。
負笈臺大 海外大展學術才華
黃炳鏐1947年出生自廣州,後來移居香港並就讀香港大同中學,在這裡獲得對理工科的啟蒙,因為成績優異而保送到臺大就讀化工系。他回憶到,當時臺灣和香港之間的交通只有一星期一班「四川輪」,大部分的乘客都是像他一樣來臺灣升學的學子。
1969年,他申請到全額獎學金的進入美國波士頓塔芙士大學 (Tufts University)化工系就讀研究所和博士班,於1973年獲得博士學位以後,更進入私人企業擔任研究主任及塔芙士大學客座教授,期間研發超過百項專利技術。
興建社宅及商辦安頓僑民 整頓新舊僑社團結海外僑民
在1980年代之前,黃炳鏐的生活範圍僅在家庭及工作的場合間穿梭,直到一次偶然參加「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會」的聚會才驚覺原來波士頓地區還有這麼多華人生活,想起了自小就受到臺灣的照顧才能一路讀書到大,心存感激的他萌生了服務僑民社區的心意。
1988年,他接任華人經濟發展協會(CEDC)董事長,期間注意到許多僑民在波士頓是連自己的房子都沒有的低收入戶,便開始和各級政府斡旋,積極興建社會住宅及小型商辦大樓,讓低收入戶的僑民居有定所、僑資企業能在美國發展;1990年,更是被選為歷史悠久的「紐英崙中華公所」主席,成為新舊兩派僑社都公認推舉的橋梁。
在他任職公所主席的期間,除了重整公所的行政制度外,更加強了公所和波士頓市府、華府及波士頓辦事處的聯繫,讓僑民在海外的生活,更加安定、有保障。
黃炳鏐替波士頓僑社樹立許多重要的典範,更一度被當地僑民稱為「黃炳鏐時代」。對此,他只是笑稱:「這就和小時候熱心公益做志工一樣,我的個性就是如此。」
研發人造血 盼望終結世界血荒
談到黃炳鏐在生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發明,不得不提起他所研發的人造血代用品「Hemopure」。
1985年,一位商人向他的團隊出了一道題目,要他們在一週內純化血紅素,並注射進實驗動物中,若沒副作用便投資他們;黃炳鏐在一週後完成了挑戰,隨後也得到投資成立Biopure (BUPR)人造血公司。而他們所生產的人造血,除了不需再仰賴捐贈就能建立醫療血庫之外,還有長達十年的保存日期,對於解決全球血荒是相當重要的發明。
Biopure公司推出的動物用人造血,已經在1999年通過美國 FDA上市,如今已廣泛應用在臨床上,而人用血漿目前雖然還在人體試驗的階段。但他透露,「Hemopure」其實已經以「同情用藥(Compassionate use)」的形式在臨床被應用,並成功拯救數百條人命。
黃炳鏐表示,生技醫療產業不好做,因為往往要經過十餘年的反覆試驗才能上市,無法獲得投資人的青睞。所以近年他推出的「乾啦Alcolear」,最初其實是為了治療酒精性脂肪肝的藥品,為了經費先在市場推出的健康食品。
談到榮獲「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校友學術成就類」一事,黃炳鏐心懷感恩,他認為他沒有遺憾,只期盼人造血在他的有生之年通過試驗上市,並看見它解決血荒的那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