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非洲市場研究菁英論壇主題三 劉曉鵬分析兩岸援助非洲經驗與反思

2021-10-25
國立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關鍵字
僑商 投資

 

主題四:拓展非洲市場布局與策略
主題四:拓展非洲市場布局與策略

 

「非洲市場研究菁英論壇」第三場由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劉曉鵬主講(照片來源:政大國關中心)
「非洲市場研究菁英論壇」第三場由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劉曉鵬主講(照片來源:政大國關中心)

由僑務委員會指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跨界創新與前瞻論壇主辦之「非洲市場研究菁英論壇」,第三場於10月20日由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劉曉鵬主講。劉老師長期鑽研兩岸援助非洲議題,並多次赴非洲實地考察。此次活動由主持人陳德昇介紹此次主題背景。

劉老師此次以「兩岸援助非洲的策略:反思與前瞻」為題,分析兩岸對非洲之外援政策規劃。首先提及中國對外援助的起源,二戰後殖民主義逐漸失勢,各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非洲成為最多新生國家的地區。而中共建政後,在意識形態大旗下,在國內推動許多基礎建設,為了爭取國際支持,也協助新興國家建設。周恩來在1963年底前往非洲訪問十國,並於1964年初於迦納宣布「對外經濟援助八項原則」,援非的策略在當時被認為有成效,但也造成國家建設嚴重的負擔。

針對中國對外援助的轉型,劉老師表示1980年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加上國內需要建設缺乏經費,鄧小平就曾抱怨,中國在援助上熱心過度,使許多朋友躺在中國身上過日子。在這些考量下,副總理李先念援外改革簡稱為「要給,也要撈。」1983年總理趙紫陽在非洲宣布「經濟技術合作四原則:平等互利、講究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內涵就是雙方都要從援助中獲利,而賺錢的基本就是要減少贈予。即使有贈予,目的也是要把大陸的產業推到非洲,利用建設與承包經營概念,在引入大陸企業的前提下提供非洲援助,大陸企業可透過官方在非洲擴張,到1980年代末,已在40多個國家承包2,000多個項目,這些項目同時也動用了數千名技術人員,使非洲成為大陸企業國際化的第一步。2013年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政策,帶出中國對非洲由官方援助轉變成投資的經驗,提供外交與商業策略的另一種思路。

劉老師最後將焦點轉向反思臺灣援助,1960年代在聯合國席位與冷戰需求的背景下,臺灣開始對非洲援助,也贏得許多友誼和認同。臺灣能提供的援助,以從日本殖民時代以來,最熟悉的農業技術為主,而該技術就是以臺灣熟悉的稻米為核心。然而臺灣有許多農業傳奇,卻也無法躲避非洲農業環境的挑戰,故成果往往隨援助結束而没落。事實上,外交仍然寄託在友邦對無償援助的感謝上,似不實際。直到如今臺灣時常強調仁愛關懷、無私援助,很少想到利用援助之名,打開非洲市場。臺灣若有意改變現有援助架構,推動永續性的政經關係,應考慮在援助工作由企業來主導,整合市場資源,強化市場理念導入,或能開創新格局。

另外,有關本論壇下一場次將於2021年10月27日(星期三)臺灣時間 15:00-17:00舉辦,由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邱揮立處長主講,主題為「拓展非洲市場布局與策略」,報名請點選以下表單:

第三場及第四場論壇現場入場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UrFMWFpqjpj7w9PD7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