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訊)「國際電腦與資訊素養研究」(International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y,簡稱ICILS)自2013年起展開每5年為1週期的全球性調查,2023年為全球第3次調查,我國為首次參與,全球共計34個國家約13萬多名學生及6萬多位教師參與。我國共169所國中參與評比,各校抽取八年級學生1至2班,共5,112位學生完成測驗;另有2,233名八年級教師參與線上問卷調查。2024年11月12日下午5時臺灣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發布「ICILS 2023」結果,並由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彭署長富源、國家教育研究院林院長從一共同參與,其結果與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同步發表。
在電腦與資訊素養的重點表現,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一)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CT)表現:學生整體平均得分為548分,高於國際平均值(483分),於24參與國家中排名第1,且我國過半學生(52%)達3級以上程度,具備獨立解決複雜問題能力,優於國際平均(29%)。
(二)電腦與資訊素養(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CIL):學生整體平均得分為515分,高於國際平均值(476分),於34參與國家中排名第4,僅次韓國、捷克與丹麥。此外,我國多數學生(64%)達第2級(含)以上水準,優於國際平均(49%),顯示我國學生在使用資訊科技進行調查、創造和交流等方面具備優秀能力。
(三)性別表現差異:運算思維方面,我國男女生表現無顯著差異;電腦與資訊素養方面,女生表現則顯著優於男生,調查結果與全球趨勢一致。
(四)社會公平性展現: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各國學生的成就表現,與家長教育程度、職業或家庭電腦資源等家庭社經背景有關聯,然我國學生的成就表現與家庭背景關聯顯著低於國際平均,顯示我國資訊科技教育具備較高的社會公平性。
我國學生在此次電腦與資訊素養調查的表現優異,顯見十二年國教科技領綱科強調學習探究與素養導向教學,符合國際資訊科技教育趨勢,教育部推動以下策略,提升學生運算思維能力及電腦資訊素養:
(一)引導學生探究實作,重視溝通表達與合作共創
十二年國教課綱將「資訊科技」列為國中必修科目,其學習表現包含「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及「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藉由設計及實作課程,培養學生設計、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能力。並透過補助各地方政府辦理「科技教育推動總體計畫」,設置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共100所,提供空間及基本設施,除協助中心周圍國中小學推動科技領域課程,亦辦理相關學生營隊及活動,引導學生透過實作進行探究。
(二)透過三級輔導機制,協助教師增能
為推動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本部透過中央-地方-學校之三級輔導機制,成立國民教育中央輔導團科技領域分團,協助各縣市國民教育地方輔導團分團舉辦教師增能活動及校師共備社群,強化教師領域教學能力,並提供現場教師各領域課程線上教學之教材教法及相關協助。
(三)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推動數位平權
我國近幾年強調性別主流政策,為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國教署透過國民教育中央輔導團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分團,發展及推廣性別平等教育題融入領域之課程,推動符合十二年國教課綱精神之教學,鼓勵學生打破性別框架追求自我實現;另鼓勵各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辦理性別與科技相關研習,以提升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
(四)推動運算思維挑戰賽及資訊素養評量活動,引導學生提升能力
本部辦理「國際運算思維挑戰賽」,讓教師得以用來啟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程式設計之動機,及培養運算思維之能力,每年至少20萬人次學生參與。「資訊素養自我評量網路活動」,透過看影片回答問題的方式,教導學生如何自我保護及正確使用網路等,每年超過23萬親師生參加。
臺灣學生在此次國際評比的優異表現,顯示我國在數位教育方面的努力已具成效。教育部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前述策略,培養學生成為具備數位素養的終身學習者,以面對數位時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