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訊)環境部統計全國每年公害陳情案件數平均約有26.4萬件,如以中部縣市為例,民眾一再陳情案件約占中部陳情案件總件數52%,平均1天需受理254件,在這些案件中又有部分案件非屬環保單位權責或因特定因素向環保機關陳情占大部分比例,往往造成稽查人員疲於奔命,且無法有效回應民眾問題,因此,環境部本次與民間企業共同合作,以臺中市及彰化縣為試驗場域,導入AI技術輔助稽查人員處理公害陳情問題,期待全面推動後可大幅提升整體稽查效率。
環境部表示,本次公私協力的團隊合作由監測資訊司、環境管理署中區管理中心、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彰化縣環境保護局、卡米爾股份有限公司及詠鋐智能公司共同組成,正式啟動一項以AI技術為核心的新創舉,透過智慧化的案件分流和分級機制,以確保民眾的聲音被聽見並獲得即時回應。
環境部進一步說明,現階段先選擇中部縣市先進行小規模的試驗,預期包括陳情稽查紀錄可透過語音輸入,使得速度比傳統鍵盤快了60%。以往查找稽查結果可能需要3天,如今AI系統能在1天內完成。未來將這一套系統模式結合感測器即時數據分析,從民眾陳情報案開始,即能迅速掌握污染狀況,立刻採取措施。
15日共同出席參加記者會臺中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表示:「未來如果可以有一套AI系統幫忙管理,將這一些民眾陳情案件預先的進行分類,類似醫院的檢傷分類,同時依照過去陳情系統及專家資料庫的分析,加上AI語言模型的輔助,提供給派案中心一個分類的建議,也可以讓稽查人員第一時間掌握稽查內容,在各縣市政府有限的稽查人力情況下,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也是全國的創舉,對於各縣市稽查人員,處理公害陳情案件流程的精進,有正向的助益。」
環境部指出,在樂齡社會中,民眾對生活環境健康與安全的需求愈加重視,因此,本項技術將促進政府與民間的雙向溝通,鼓勵民眾積極參與環境監督與維護,實踐永續共好。透過智慧陳情助理技術和自研AI監測系統,政府能更有效率地處理公害問題,提升應變速度與準確性,進而營造更宜居的環境。
環境部說明,這些技術的推行使得陳情案件數量降低了20%到50%,支援永續發展的目標,包括健康與福祉(SDG3)、清潔水資源(SDG6)、可持續城市(SDG11)、以及促進和平及堅實的機構(SDG16)。這項創新不僅改善了民眾的生活品質,預期將成為全國乃至亞洲環境治理的模範,為全球環境保護合作提供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