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68歲的退役少將張志範曾歷經退休低潮,後來重返校園,透過樂齡課程重拾生活熱情;自稱五音不全的他更學習薩克斯風,化身公民講師和音樂志工回饋社會,活出退休後新人生。
原本從事軍職的張志範,在62歲這年選擇退役,官拜少將的他就此揮別職場,這個巨大的身分轉變讓他一時間難以適應,也導致心情跟身體狀況不佳。
張志範回憶,剛退休時自己處在人生低點,也不太愛出門,有一天女兒分享陽明交大智齡講堂的訊息,雖然太太很想去學習,他卻興致不高,但最後在太太再三邀約下,只好答應一起去上課,沒想到卻因此闖進人生最大的寶藏庫。
智齡講堂的課程包含生與死、長者照護、安寧等,張志範回憶,課堂剛開始就接觸到生與死的議題,難免讓學員們產生很多恐懼,但隨著深入瞭解生命末期如何照顧等議題,反而讓大家慢慢淡化或消除對死亡的恐懼。
張志範認為,現代人平均餘命約80歲,在60多歲退休後,可能還有超過20年的退休人生,如何讓退休後生活過得更好,甚至避免久病臥床、讓離世時間縮到最短,可說是「熟齡的義務教育」;他很幸運,經由智齡講堂啟蒙,再踏入樂齡大學這個寶藏庫,讓自己能懷抱熱情開啟樂齡階段。
重新返回校園上課時,張志範坦言,需要面對很多新事物,剛開始上課時接觸許多生澀的知識,如同鴨子聽雷,但他沒有放棄,上課時專心聽講,下課時就自行上網查閱資料,就這樣慢慢吸收和消化,不斷累積知識來充實自己,到後來他還甚至擔任資深公民講師,到社區分享學習心得。
在智齡講堂和樂齡大學時,也有機會和年輕世代的大學生一同上課。張志範提到,陽明交大有安排「青銀共學」,他們會在課堂分享人生閱歷,年輕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下課時還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例如教他們如何操作APP等,課程也會安排青銀組隊,一同討論並上台報告,因此並未出現跨齡代溝,反而更促進青銀共融交流。
在學習過程中,張志範印象最深刻的是音樂課,因為自己對音樂一直懷抱熱情,卻缺乏機會,退休後終於一償宿願;雖然自己五音不全,剛開始連節奏、拍子都聽不準,背景音樂也聽不懂,但在老師耐心指導下慢慢融入,對音樂的感受日漸增強,他更學習吹奏薩克斯風,還經常到榮民之家等單位演出,用音樂陪伴、療癒更多長者。
張志範表示,很多人退休後不願踏出家門,尤其是曾在職場擔任中高階主管的男性,退休後容易產生情緒落差,也不想再去學習,但他認為熟齡的義務教育一定要學,才能讓自己退休後活得更健康快樂;他希望以自身經驗鼓勵更多人,不用擔心學習門檻,只要願意踏出這一步,其他問題都能克服,透過樂齡學習開啟退休後的新生活。
陽明交通大學樂齡大學主任童恒新提到,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但除了壽命延長,更要健康,由於陽明校區所在的北投有許多高齡者,學校也希望透過課程,幫助身體狀況良好的高齡者意識到預防和健康促進的重要,進而延緩老化。
童恒新指出,學校在規劃課程時採雙軌制,從校內專業師資出發,設計高齡健康、醫學預防、慢性病管理等特色課程,但也會考量學生需求,安排健康休閒、生活新知等活動或課程,課程內容也會因應學生族群去調整,例如同樣是營養課,樂齡大學課程就會著重在高齡者所需的養生飲食知識,例如蛋白質攝取量等,以預防肌少症。
「年齡只是數字」,童恒新表示,陽明交大希望落實「年齡平權」,不論任何年紀都有接受知識的權利,並期盼透過樂齡大學等課程,滿足高齡者的學習需求;部分課程還安排青銀共學,促進不同世代的互動學習與交流,未來也希望有機會納入更多實作課程並擴大規模,提升參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