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2010年第19屆海外華人創業楷模獎的林朝坤,是泰國第一橡膠的創辦人,也是第一批南向前往泰國的臺商;經營有成的他,同時也肩負泰國南瑤媽祖宮主委一職,服務著新南向國家臺商的信仰中心。
出生苗栗後龍小漁村的林朝坤是家中長子,家境並不富裕,國中畢業後,靠著舅舅提供的橡膠廠工作機會,才得以進入基隆崇右企業管理專科學校(現: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就讀,接觸到讓他日後得以立足的橡膠產業;年少勤奮的他,此時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在本土製造業面對國際競爭、紛紛外移之際,26歲的林朝坤向舅舅自薦接手橡膠廠,決心前往海外發展。作為第一批前往南洋的臺商有很多未知的挑戰,除了文化風俗需要學習適應,更多的是尚不成熟的商業環境,多虧了海外信保基金的輔佐,可彈性選擇貸款的幣別,讓他得以在公司擴張之際,替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高額稅賦艱難起家 穩健經營咬牙苦撐
1992年,林朝坤和共同創辦第一橡膠的妻子江碧旗帶著臺幣300萬左右的資金來到泰國。他說,在決定接手橡膠廠時,曾動念到中國發展,但考量泰國也有便宜的人力,而且是橡膠原料的產地,便選擇往泰國發展,從一間20坪的平房開始做起。
回憶起那段篳路藍縷的過程,林朝坤說,除了看好泰國未來的發展潛力、民主國家的法治優勢外,對當時僅有20幾歲的他,還有一個比較浪漫的理由,就是被泰國的人文風俗所吸引。
然而經商之路卻不浪漫,創業初期步履蹣跚,因無當地客戶,只能靠當年在臺灣接觸到的美國客戶訂單生存,好在個性外向的林朝坤很快地結識到一位當地華僑,多虧對方的協助,生意漸漸地有所起色。
1996年,第一橡膠為了提升產能,在當地買下了200坪的廠房,因為手頭現金不足,咬著牙選擇向當地銀行貸款;此後公司穩健成長,但銀行貸款高達10%的利率跟30%的營業稅,叫人頭疼。
逆境蟄伏 調整生產系統強化實力
熬過草創時的艱辛,第一橡膠開始穩定獲利,分別在上海及越南成立公司、增設新廠。具有模具設計開發、模具生產、配方調製到成品生產「一條龍」服務的第一橡膠,因為產品滿足各種國際規格和規範,所以客戶來自五湖四海,其中以美、日品牌的汽機車零件代工為大宗,佔了公司營業額的6成。
2009年,第一橡膠一度考慮回臺灣上櫃,但受到金融風暴影響整體業績下滑6成,泰國訂單也少了2成。在此期間,因為受到豐田汽車的重視,林朝坤順勢將豐田汽車推行的JIP管理系統TPS導入公司作業流程,使生產成本降低5到6%,提升生產線的競爭優勢,在2010年上半年,銷售額甚至比2009年同期成長4成。
海外信保基金匯率靈活 助企業節省成本創造價值
挺過逆境的第一橡膠公司更加堅韌,2012年第一橡膠重新啟動公司上櫃的計畫,為了增加生產能量,同年4月,第一橡膠向兆豐國際銀行萬磅分行申請融資100萬美金,以及海外信用保證基金的信用保證服務;2018年,在臺中商業銀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竹南分行協助下,再度提出申請,這次通過海外信保基金的保證,取得泰國總公司融資200萬美金、越南子公司50萬美金,總計250萬美金。
林朝坤說,他是在擔任亞洲臺商總會理事、回臺參加年會時,經由僑委會的專題報導,才獲悉海外信保基金的服務,發現可以節省營業成本,便立即與海外信保基金經理劉彩雲聯繫,並向當地臺資銀行提出申請。
海外信保基金保證申請除於當地銀行外,也可透過臺灣內部的國際金融業務分行來申辦,利率或可低於當地銀行;此外,能選擇貸款幣值也是一大優勢,因為泰銖匯率穩定,對於在當地深耕的企業,不必承擔外幣匯率變動的風險;若是以外銷為主,也能選擇美金,能靈活運用匯率優勢,協助企業進一步提升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