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世界台灣商會第21屆總會長 慈善企業家劉學琳先生的傳奇人生(上)

2022-01-10
巴西美洲時報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劉學琳擔任世界台商總會長
劉學琳擔任世界台商總會長
劉學琳所獲的部分獎牌
劉學琳所獲的部分獎牌
劉學琳全家福
劉學琳全家福
劉學琳在公司裡的個人餐廳
劉學琳在公司裡的個人餐廳

編按:劉學琳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為人自奉甚儉,但對慈善救濟工作始終不 遺餘力,充分展現了心中的大愛,是一位令人敬佩的慈善企業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始終堅強面對,足堪借鏡!

*坎坷的童年

劉學琳先生(下文起省略敬稱)於1941年9月 14日在台灣中壢出生,那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艱困年代,他在5個兄弟中排行老三。因大舅年輕時過世,二舅終生未娶,父親葉雲華乃入贅到外公家,母親劉鳳嬌婚後不辱使命連生了5個男孩,年長的三個從母姓,另兩個較小的則隨父親姓葉 。

1945年前的50年,台灣為日據時代,劉學琳的外公是新竹郡13莊的代表,家中有良田37甲、18個長工、7輛牛車,在當時是大戶人家。但日據末期,旱災連年,農田歉收,虧損累累,外公不得不以田抵債,乃鬱鬱而終。

劉學琳的母親在他小學三年級暑假時,因難產離世,父親十分傷心,從此家中失去了歡笑,劉學琳的童年乃成了一段慘白的記憶。單親家庭的孩子較早獨立,他很早就明白,做什麼事都得靠自己,而被磨練成 - 遇到任何困難都必須勇敢地去面對解決。

1961年中秋節,是劉學琳人生的轉捩點。年方20充滿夢想的他,在朋友家看到一本美國雜誌,介紹地大物博占地851萬平方公里的巴西,土地竟是台灣的236.5倍,人口卻只有7,500萬,是當時台灣人口的7倍而已。幅員遼闊、礦產豐富、農畜牧業發達,人民和善熱情的巴西,成了移民者的天堂。從小就欣羨西方環境及自由文化思想的他,被深深打動,乃決定移民巴西,希望能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移民巴西

劉學琳開始聽錄音帶學葡萄牙語,有一天正巧被大哥劉學圭聽到,乃告知退伍後打算移民巴西。結果大哥隻身一人先一步前往巴西打天下,劉學琳退伍後,也立即辦理移民手續。

1965年7月23日,24歲的劉學琳終於和大嫂劉吳蓮妹、三位姪女以及二哥劉學德,在高雄乘船前往東京。8 月12日再從亞洲的日本橫濱搭乘荷蘭船,精神戶、名古屋,韓國的釜山南下,轉琉球、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吉隆坡、巴生港、檳城,再繞道非洲東部的模里西斯、勞倫斯、東倫敦、東伊莉莎白、德班、開普敦,歷經兩個半月,萬里迢迢地終於抵達了南美洲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在10月10日雙十節那天,平安到達聖保羅的山度士港(Santos)。

聖保羅市是南美洲的工商業第一大城,當時市中心的電線已全部地下化,汽車工業非常發達。劉學琳隨工作已略有基礎的大哥到聖保羅州鄉下Itirapina市,替巴夷亞銀行(Banco Bahia)的英裔銀行家建造農場、別墅、馬廄及私人飛機 跑道。

 

*從事建築業

打虎不離親兄弟,三人一條心,一年多後即存到了第一桶金。每週六晚上,兄弟三人即搭夜車到聖保羅市尋找商機。那時巴西治安良好,夜裡燈火通明,電影院營業到凌晨2點半,酒吧小餐廳通宵營業。為了節省旅館費,他們夜遊聖保羅到天亮,再四處尋找適當的土地,以做建築開發用,當晚再坐夜車回家,十分辛苦。

兩年後,劉學琳的二哥先到聖保羅,管理建造第一批房屋。當時巴西的經濟成長快速,每年約6-8%。三兄弟遇到了建築業的好時機,生意開始逐漸茁壯:1975 - 79年,他們有近400個建築工人,建造大樓及透天厝200多戶。但好景不常,1980年的石油危機,巴西經濟一落千丈,但危機也是轉機,1982 - 83年經濟最慘澹時,他們把握機會買進了一些物美價廉的土地和房屋。

1984年劉學琳轉往美國尋找商機,在紐約買了兩棟大樓,沒想到2年後竟被市政府徵收,難過之餘再轉往加州尋找機會。他前後投資了好幾塊土地,雖賺了不少錢,但老布希總統發動伊拉克 戰爭,加上洛杉磯暴動,不但所賺的錢全遭虧損,還倒賠了一大筆!傷心之餘乃折返巴西。

 

*接觸慈善工作

巴西經濟在長期衰退下,大部分的慈善機構都入不敷出,當時聖保羅Cotia市的Cotolengo兒童殘障院也不例外。負責人是一位年老多病的神父,管理十分困難,劉學琳每個月都會送一些他們所需要的清潔用品過去,但老神父從未提起他的困境。

有一次閒聊時,劉學琳才知道神父是義大利人,來巴西服務已57年,未曾回過家鄉。這種無私奉獻的情操令劉學琳非常感動,乃向神父提議,願買機票讓他回去探望親友。但神父婉拒了,他說:「把這些錢留給孤兒們用吧!」

1990年,巴西葛洛總統上任,實施Cruzado新經濟計畫,每個銀行帳戶內不論有多少存款,都只可提用5萬巴幣,其餘的錢必須凍結讓政府使用,兩年後政府再加6%的年息連本帶利歸還,但慈善機構則不在此限。

劉學琳認為經過兩年的通貨膨脹,銀行凍結款將所剩無幾,還不如拿去幫助老神父,乃悉數捐給了Cotolengo兒童殘障院,這是他第一次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一年多後的星期六早上,劉學琳和好友張勝凱一起去Cotolengo殘障院,年輕的神父Manoel告知:原來劉學琳去捐款的那天,神父一見到他就說:「我的天使來了!」並說明:「剛接管兒童殘障院時,這兒什麼都沒有,積欠了幾個月的工資、食物都沒錢支付。一個多月輾轉難眠,想把殘障院關掉,但這200多個孩子怎麼辦呢?有一天,凌晨三、四點朦朧中感覺有天使(Angel)會來幫忙!」第二天正好是星期六,早上劉學琳像往常一樣去送清潔劑,神父聽到了他的聲音,覺得夢中的天使就是這個人。

其實,在劉學琳要去殘障院之前的兩星期,他曾打電話問神父:「缺什麼嗎?」神父說:「 Falta tudo(什麼都缺)!」因此出門時,帶了已簽好名、畫了線的兩本支票,打算把凍結款捐出去!

劉學琳走進辦公室,交給神父兩本支票時說:「銀行存款還剩58.7萬巴幣(約7萬美元),這些錢全部給您用,只要不超出這個數就好!」

神父抱著他歡呼:「謝謝你救了殘障院!」 並講了許多感謝及祈求上帝降福給他和家人的吉祥祝福語。說也奇怪,從那以後,劉學琳覺得做什麼都好像比較順利!

 

*轉戰進出口

1993年,劉學琳的長子大維大學畢業申請到美國留學,收到了柏克萊、史丹福、UCLA等名校的錄取通知。

大維看了三張通知書,每年註冊費需四、五萬美元,考慮了十多天後,他跟父親說:「爸爸,我可以跟您商量一件事嗎?」

「當然可以!」

大維表示:「我去美國留學兩年,要花十 美元左右,拿到學位後去他人的公司上班,到了四、五十歲很可能會被解僱,到那時誰還要用我?去留學的那十萬美元,可不可以借給我做生意?」劉學琳聽了非常高興,就問他:「你想要做什麼生意?」大維回答:「進出口貿易。」原以為讀土木工程的他,會想做建築呢!

大維說了三個不喜歡做建築的原因:「1.工地風沙灰塵較大,他的氣管敏感受不了。2.建築工人流動量大,離職後大部份都會去勞工法院告老板,且通常都會贏。3.建築投資回收時間很長,巴西經濟不穩定,風險很大。」沒想到年紀輕輕的他竟一語道破了巴西建築業的困境!劉學琳決定加入兒子的進出口貿易公司!

父子倆從一無所知開始慢慢摸索,一起到美國、台灣、大陸、印度、越南去看貨,住旅館時父子俩睡一個房間,無形中竟拉近了距離。他們進了一批鮮豔的海灘包,原以為巴西人會喜歡,沒想到竟被嫌太花俏了,要素一點的顏色。巴西婦女思想開放,穿比基尼三點式泳裝甚至上空,在里約Copacabana海濱大道上招搖過市,但卻喜歡素色,反差太大,實令人費解!

就這樣父子倆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尋找巴西人喜歡的產品、顏色及款式。這時,次子大銓也開始加入陣營。兩個兒子都在巴西出生成長,較了解巴西人的喜好及生活習慣,所以很快就融入了市場。

1998年聖誕節倉庫裡的貨都賣光了,才高興沒幾天,,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1月底巴幣大貶值,從1.2貶到1.8黑奧兌1美元,銀行裡的存款、應收貨款,一 下子被巨額蒸發,幾家大客户及許多中小批發商都被市場的骨牌效應擊倒,劉學琳的公司也遭到池魚之殃,幾乎要被拖垮。幸好他做事一向保守,方能注入資金,艱困地度過了難關,最後東山再起。

 

*兄弟良性競爭

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後,公司開始日益壯大,但兩兄弟在經營策略方面,因想法分歧而時有爭執。為了融和兄弟間的感情,劉學琳決定再成立運動鞋類公司交由小兒子負責,讓兩兄弟各持對方公司股份之一半,公司則各自管理以做良性競爭。自此以後,兩兄弟再也不曾爭吵,感情反而更好了。

2009年,弟弟的巴西岳父查出癌症要住院開刀,哥哥馬上慷慨地表示,所有醫藥費用由他的公司來支付,親家母和弟媳從此對大維心存感激與尊敬。

其實,兩個兒子小時候物質慾望較高,有一次劉學琳要去殘障院送清潔劑時,帶他們一起去幫忙。當時年僅七歲的小兒子,看到殘障兒童有的咬手指,有的頭撞牆,有的大哭大叫,有的傻笑,把他嚇得臉色蒼白,但也激起了兩兄弟的憐憫心,此後經常陪父親去孤兒院、老人院、貧民區發放慈善物資,也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會把零用錢省下來去買救濟物資,開始付出並懂得感恩,瞭解「施比受更有福」,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

他們的進出口公司也從28年前的5位員工,發展到現在的一百多人;倉庫則從500平方公尺,擴充到現在的2.4萬平方公尺。公司每天中午還免費供應所有的員工色香味俱全的營養午餐。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