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森與海之戀 種樹、護漁、珊瑚復育

2024-09-22
光華雜誌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珊瑚先分枝,插入以咾咕石製成的珊瑚基座,再進到池子裡培養約兩個星期,才移植到海裡。
珊瑚先分枝,插入以咾咕石製成的珊瑚基座,再進到池子裡培養約兩個星期,才移植到海裡。
​​柯志鴻設計珊瑚培育桶,營造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
​​柯志鴻設計珊瑚培育桶,營造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
潛水員下水種珊瑚,也是種下希望。
潛水員下水種珊瑚,也是種下希望。
程禮怡分享慈心基金會在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棲地種樹,正是種樹與漁業資源休戚相關的案例。
程禮怡分享慈心基金會在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棲地種樹,正是種樹與漁業資源休戚相關的案例。
澎湖的先天條件,種一棵樹都不簡單,但三年多來,澎湖縣政府與慈心基金會協力,已種出一片綠地。
澎湖的先天條件,種一棵樹都不簡單,但三年多來,澎湖縣政府與慈心基金會協力,已種出一片綠地。
種樹多年的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將日本魚附林的概念分享給澎湖縣政府,促成這次從里山到里海的行動。
種樹多年的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將日本魚附林的概念分享給澎湖縣政府,促成這次從里山到里海的行動。
水寶盆「盆」如其名,能在缺水的澎湖發揮效用。
水寶盆「盆」如其名,能在缺水的澎湖發揮效用。
在氣候變遷下,沒有任何人是局外人,種樹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開始。
在氣候變遷下,沒有任何人是局外人,種樹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開始。

潛水員潛到水裡,在三角形的移植磚種下一株珊瑚,或是居民在陸地上用水寶盆種下一棵樹苗;你原本以為「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山海互不相屬,實則非也;山跟海距離沒有那麼遙遠,原來,山與海的命運也緊密相關。

澎湖縣政府這幾年致力於種樹與珊瑚復育,實踐從里山到里海的理念。種樹能護漁,不是異想天開,而是一舉數得。

海中的熱帶雨林

被稱為「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礁,佔海洋面積不到1%,卻為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育幼、繁衍、避敵或覓食的場所,攸關海洋的生態多樣性。四面環海的台灣,珊瑚資源豐沛,根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的資料,全世界的珊瑚約有1,500種,台灣則有500種之多,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鄭明修博士的調查報告指出,在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就記錄了15 科 54 屬 209 種珊瑚。

只是近十多年來,因全球氣候變遷及不當人為活動的影響,造成珊瑚數量銳減,台灣也蒙受其害。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場長柯志鴻解釋,珊瑚適宜的水溫約20~28°C,過熱或太冷都會造成白化死亡;曾經澎湖連續數年無颱風過境,海水溫度過高,導致珊瑚整片白化。他又提及,1986年的中度颱風韋恩,巨大的風浪破壞許多海底生物的棲地,珊瑚礁被一夕打碎。

身為澎湖縣農漁局大家長陳高樑局長則面色凝重的說,2008年澎湖發生世紀大寒害,氣溫驟降,造成大片珊瑚白化死亡,使海域內的珊瑚僅剩約一成。2014年成立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即以最低的水溫線當作國家公園的界線,設定約3萬6,000公頃的保護區。

人工復育珊瑚有成

一方面設定保護區,另一方面著手復育,只是珊瑚復育並非易事。我們來到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柯志鴻解說這十年來一步一腳印的小有所成。

珊瑚復育的工作略可分工為二,要先能在陸上培育珊瑚,其二再成功移植珊瑚到海裡生存。

探進柯志鴻設計的珊瑚培育桶裡,鹿角珊瑚、軸孔珊瑚等多品種珊瑚共生一處,宛如一盆美麗的裝置藝術。柯志鴻示範著各個閥門的功能,一邊解說:「珊瑚喜歡生長在乾淨的水域,培育桶的設計為底部進水,上部排水,底部並有排汙的裝置。」桶上方綁附氣泡條,乍看以為是打氣之用,「其實是要產生氣的屏障,使光線不直射在珊瑚上面,否則光線太強,部分珊瑚會死掉。」要調節溫度、日照,還有水質、透明度,柯志鴻費盡了心力研發,只為營造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

池子外頭,則有一群志工進行珊瑚分枝,插入以咾咕石製成的珊瑚基座,完成的珊瑚分株要先進池子裡培養約兩個星期,再移植到海裡。

珊瑚株固定在海床上也頗有難度。「東南亞國家的珊瑚復育作法是在海床架設鐵枝,再把珊瑚綁附其上,我們這邊有颱風,沒有辦法這樣做。」柯志鴻說。以往投擲空心磚到海底造礁,但固定不易,常遭海流或是颱風破壞。後來以水泥灌漿成空心三角柱的移植磚,表面設計凹陷的孔洞,可安置珊瑚株,再將移植磚排列在海底,當作珊瑚的家。種苗繁殖場技士游惠晴說:「你可以想像這是房子的地基,珊瑚種上去後逐日長大,複雜且多層次的立體空間,可以讓許多海洋生物躲進來。它就會慢慢變成高樓大廈豪宅,住客就會越來越多。」

公私協力,打造海裡美麗花園

種苗場也投入復育珊瑚品種,除了生長快速的軸孔珊瑚外,更復育了鹿角珊瑚等十幾種,增添海底的豐富度。並採用公私協力的形式,由種苗場提供技術及合法取得珊瑚的平台,鼓勵民間企業提出珊瑚保育計畫,讓更多夥伴一起參與。

游惠晴分享,種苗場也與在地的潛水業者合作推廣友善環境潛水,潛水課程結合種珊瑚的行程,讓遊客了解珊瑚的生態,還潛到水裡種下一株珊瑚,讓遊客與這片海域有了連結,每個人都可以為海洋盡一份心力。潛水業者也定期參與珊瑚健檢,海域狀況都是由業者主動監控及回報。

「我們過去復育了差不多六個籃球場大小的面積,約有2,500平方公尺。當地的旅遊人次每年達到五、六萬人次以上。」柯志鴻說。現在只要來到澎湖鎖港,潛進水底,就可以看到繽紛的珊瑚花園,移植磚中間可看到穴居型的海底生物,如龍蝦、錢鰻等。現在也像在小琉球一樣,下水會有綠蠵龜一起陪游。更讓人振奮的是,去年五月鎖港記錄到珊瑚產卵畫面,代表此處雖然是人工種植的珊瑚,可是跟大自然生長的珊瑚一樣,「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時間到了,就會繁衍。

只是,不只為了觀光,陳高樑強調:「復育珊瑚背後一個最重要的目的,是營造棲地,讓我們的海洋生態系能夠活起來,恢復漁業資源。」

種一棵樹都不簡單

故事的另一個篇章開始在陸地上。「在澎湖種樹非常困難且艱辛。」澎湖縣林務公園管理所所長李振綱開門見山就說起澎湖種樹不易。澎湖平均年雨量僅約1,000毫米,但年蒸發量可高達1,600多毫米,缺水就是一大問題。再者,土壤層淺薄,只有20~30公分,又是火成岩的地質,土層裡的孔洞多,岩盤鎖不住水。加上強勁的東北季風,風力是小型颱風的最下限值,這是澎湖人的日常,強風夾帶鹽分,使得樹木的葉子都像被鹽醃製過,會快速掉落。

三年前,在台灣各地種樹的慈心基金會來到了澎湖種樹,帶來了他們的種樹法寶——水寶盆。形似傳統元寶,以回收紙漿為主要材質,盆體可儲15公升的水,可提供樹苗至少一個月所需的水分;盆裡透過導水繩毛細原理導水到樹苗根部,持續提供樹苗水分,大量節省人力澆灌,有效利用水資源;盆蓋可避免水分散失,降低夏季日曬後地面的溫度,上頭設計的孔洞可以收集天然雨水,水寶盆約一年後會自然分解,不會造成環境額外的負擔。

水寶盆「盆」如其名,改善了澎湖種樹的績效,三年下來,種下的樹苗存活率達95%,李振綱指著之前種下的木麻黃,從60公分長到250公分,讓人十分有成就感。

森與海之戀

因為種樹的緣分,慈心基金會與澎湖縣政府分享魚附林的理念。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說道:「這觀念來自於日本,在保安林中有一種是特別針對漁業保護的『魚附林』。把樹種在河川的上游,如此一來落葉和有機物,會被雨水帶進河裡,再進入海洋,下游或出海口的魚蝦貝類,能得到滋養,會有更多的魚群來覓食,讓區域的魚類資源更豐富。」

慈心基金會種樹總監程禮怡則補充,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大伊豆島地區的漁民很早就意識到森林流域與海洋生態間的依存關係,他們發現,森林的養分會隨著冬季的融雪進入海洋,在河口養殖的貝類、牡蠣受到滋養,產量更高。這樣植樹護海的運動在日本各地的漁業合作社形成一股風潮,更被寫入了日本教科書中。

國內也有可分享的案例,是在台灣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棲地種樹。程禮怡解釋,櫻花鉤吻鮭生活的水域,夏季水溫不能超過17°C,但因為山區過度開發,棲地遭破壞。2021年,退輔會武陵農場、林保署台中分署與慈心基金會和企業夥伴合作在大甲溪上游種起了兩萬多棵樹,「森林越來越多,雨水經過森林降溫,再流到河流,樹葉也成為遮蔭,可以降低溪水的溫度。森林裡陸生的昆蟲、落葉,都會成為河川生物的營養來源。」以此實踐了魚附林的概念。

「我還有一個例子,叫做同島不同命,」程禮怡說,「位在加勒比海的海地和多明尼加共和國,同處在聖多明各島上。多明尼加非常嚴格地保護森林,連帶也保護漁業資源,發展各種觀光活動,人民年收入可達7,000美金。反觀位在島西側的海地,把森林都砍光,缺乏森林涵養水源,一下雨就土石流,水質差,也缺乏飲用水,衍生疾病議題,甚至影響漁業資源,人民年收入僅700美元。」區區種樹一事,影響何其深遠。

從里山到里海

2024年4月中旬,正是植樹的好時節,澎湖縣政府與慈心基金會、民間企業聯手啟動「澎湖杭灣護漁林及珊瑚復育里海願景計畫」,預計3年內要改善2.5公頃林地。

兼顧海岸林防風、保安功能,同時考量魚附林的需求,所選的造林地要能夠透過潮汐與洋流作用,將造林地的碎屑帶往杭灣,成為海裡珊瑚的養分。他們也挑選了13種澎湖在地的適生樹種,如第一線種植草海桐、木麻黃、黃槿、白水木等植栽,再搭配如台灣海桐、小葉南洋杉、水黃皮、厚葉石斑木等喬木,增加造林地的樹種豐富度。

當天,許多民眾都親手在澎湖種下一棵樹苗,只是,「一棵樹種下去,可能三年還看不出成果,十年可能才小有成果;我們投注的心力,不一定在這一代看得到,但是這件事情確實很重要,更必須要有人去做。」李振綱說。 在氣候變遷下,沒有任何人是局外人,而種樹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開始。                                            

延伸閱讀:

圖像角色說台灣 國際舞台不缺席

《古道仙蹟:尋訪阿公林衡道走讀新鮮事》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