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台灣松露 土裡耀眼奪目的鑽石

2024-11-16
光華雜誌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X
外表其貌不揚的松露,價值不斐,被譽為「餐桌上的鑽石」。圖為傅春旭、林介龍團隊於台東縣太麻里鄉發掘之松露
外表其貌不揚的松露,價值不斐,被譽為「餐桌上的鑽石」。圖為傅春旭、林介龍團隊於台東縣太麻里鄉發掘之松露
Y字部位象徵合成菌根苗木培育成功
Y字部位象徵合成菌根苗木培育成功
研究團隊嘗試繁殖松露孢子,保存珍貴菌株,並接種多樣樹苗進行接種試驗,齊備松露各項生長數據外,也為未來規模化量產預作準備
研究團隊嘗試繁殖松露孢子,保存珍貴菌株,並接種多樣樹苗進行接種試驗,齊備松露各項生長數據外,也為未來規模化量產預作準備
各地採集回來的松露子實體,大至七公分,小至一公分不到
各地採集回來的松露子實體,大至七公分,小至一公分不到
露孢子是否成熟,需透過顯微鏡才能識別
露孢子是否成熟,需透過顯微鏡才能識別
黑松露孢子
黑松露孢子
白松露孢子
白松露孢子

當全世界第一顆松露被挖出地表時,散發著強烈氣味的它,深深吸引著各地食客,不僅與魚子醬、鵝肝並列世界三大珍饈,更被譽為廚房的鑽石。這一顆顆樣貌平凡無奇的菌類,使歐洲、美洲還有台灣的地底世界不再黑暗。

台灣地底下的黑松露

2023年,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團隊發現台灣全球新種黑松露,以其發現地台東太麻里命名為「台東黑松露」,該品種分布於海拔300至600公尺,是目前台灣發現的松露品種中,海拔最低的。

在此之前的發現,還有2021年小西氏石櫟松露、2018年深脈松露(白松露的一種)和2016年涂氏腔塊菌等。總計七、八年間,台灣陸續發表約五種松露新種,皆是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研究員傅春旭、助理研究員林介龍組成研究團隊戮力的成果。

傅春旭透露,他們藉由世界各國松露產區溫度、濕度和海拔等基礎資料,結合農業部林業署森林土壤調查隊統整之台灣國土資訊,劃定十個熱點,接著再比對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名譽教授胡弘道30年前所歸納的地下真菌分佈五大熱點,最後確立二、三個熱點,以此為目標,在可能產季前往挖掘,尋找松露的蹤影。

但這些價值連城的「菌」,可一點都不好找,不僅要拿著小耙子,埋頭在黑壓壓土壤中苦尋,有時候沒抓準它們的成熟期,還有可能和它們擦身而過。傅春旭分享,海拔1,200至1,300公尺的品種,11月至隔年2月都有可能採集得到;2,500公尺的則會落在6、7月,「但在蓮華池(海拔576至925公尺)全部都亂掉了,很難確定。」根據團隊研究,統整出鹼性土質與冷涼氣候是松露的生長條件,一但進入低海拔區域,過往研究成果不再完全適用,也使得松露生長的規律出現不可預估的變化。

新種松露發表缺一不可

挖到松露之後,還有許多條件需達成,才可以為松露「驗明正身」。

研究團隊成員透露,國際間發表新品種松露,需在報告中完整描述松露孢子數量、大小,以及整體型態等多項細節,並比對親緣圖確認發現的新松露是否與世界現存松露有相同處,才能算是把它的「故事」說清楚。

其中成熟孢子的確認,可說是非常耗時的一個環節。林介龍分享,他們曾經於某年五月在南投蓮華池採集到十顆松露,帶回實驗室後發現孢子尚未成熟,只好接續於七、八月和隔年二月再訪,卻都是無功而返。

顯微鏡下的白松露,孢子紋路如同龜殼一般,與黑松露的刺棘狀樣貌相差甚遠,但都是證明松露是否具有繁殖能力的重要象徵。目前實驗室中,尚有許多待尋找成熟孢子證明的松露,尚需等待研究團隊再度回到產地,挖掘更多證據,來向世界證明台灣新種松露的存在。

台灣30年前展開的松露之路

論近年亮眼的發表成績,一定要提及30年前奠基台灣松露研究基礎的胡弘道研究團隊。

他們分別在1992年發表台灣首個松露品種──台灣塊菌,接續於2009年發表屑松露,胡弘道也在1990年代於台大實驗林中,建立亞洲首個人工松露園,數年培育後成功收成約20公斤產量。

中間數十載的空窗期,幸虧有傅春旭與林介龍等人重拾「台灣松露夢」接力棒,才又陸續發現五種新種。他們認為台灣的能量可不只有如此,「我們推估台灣的條件至少有15種。」代表目前可能還有潛在八種松露未發現,等待著我們發掘。

作為環境弱勢菌種的松露,喜鹼性土壤,在歐洲常於主要由石灰岩組成的喀斯特地形被發現。因此林介龍認為,除了南投日月潭、埔里一帶和台東利嘉、太麻里、安朔東南森林區,這兩處冰河時期孑遺植物大本營是熱點外,東部石灰岩地形也因為符合鹼性土壤的條件,也有可能潛藏尚未發現的世界新種松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高海拔山區森林深厚腐植層的特性,讓部分新種松露品種罕見出現在酸性土壤中,「挖到黑松露的土壤酸鹼值頂多在pH5、6間,都沒有超過中性的7。」林介龍一番話,表現出台灣新種松露的獨特性,以及與國際松露的顯著差異。據發表成果,台灣黑松露香味輕微、白松露的深脈松露則具有穿透力強、濃郁的特殊氣味,台灣腔塊菌則因橘紅色特徵讓研究人員耳目一新。

不論是發掘或培育,在松露領域中皆是國際長久以來爭相希望獲得解方的難題,因為每個地方、每個品種都有各自的習性,遑論這些地下菌因為土壤酸鹼值、溫度、濕度、寄主能量和附近菌相等多元因素交叉影響、干擾,可能出現過往並未記載的特徵。

「黑金」研究的下一站

傅春旭推論,「這些微生物在冰河時期來到台灣避難,適應我們的溫度、濕度、物候條件後,共同演化、彼此競爭和刺激,經過長時間後,讓我們的物種更特化一些。」此番話,與台灣地下真菌多樣性達世界種類6%互相呼應。

其實,發掘與研究松露的過程,實際上也在推動台灣生物多樣性的保育。除了地面生物,我們也需關注那些占據全球生物量70%的地下生物與細菌,它們通常不被看見,卻對完整保護生態圈和環境至關重要。

除了生物多樣性,松露對環境的高要求和附帶的高經濟價值,在現行提倡維繫森林生態與覆蓋率的林下經濟(under-forest economy)範疇裡,存在顯著未來發展性,原因出在松露與植物寄主存在「互利共生」關係。真菌從植物根部吸收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營養質,植物同時透過菌體獲得所需水分和養分,若施用慣行農法,化學物質將導致土壤微生物群失衡,影響真菌生長。是故,有松露的土壤必須健康無污染。

同時,傅春旭提醒:「松露產業化要追求的是『適地適種』。」特別是松露並非即種即收,按胡弘道過往研究紀錄,至少約需要六至七年,至多甚至要十年。惟有耐心等待和持續灌溉,才能讓台灣好不容易延續下來的松露研究,迎來在國際綻放光芒的那天。

 

延伸閱讀:

黑色奇「雞」 細說烏骨雞

神秘、有深度的黑食材 細說黑豆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