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僑務電子報
:::

孩子坐牛車上課體驗「海牛採蚵」!熱血公務員如何把彰化縣變一間大教室...故事要從偏鄉廢校危機說起

2024-10-22
今周刊授權提供
分享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攝影 陳睿緯)
(攝影 陳睿緯)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早上8點多,第1節上課鐘響,環視彰化縣埤頭國中的校園,有間教室悄悄熄了燈。導師帶著全班23個孩子「出走」,興奮跳上車,朝著西濱海岸直進。今天,他們暫時放下課本,把教室搬到20公里外的濕地,來場沉浸式的教學體驗。

半小時的路程,大夥兒來到有「黑色大地」之稱的芳苑潮間帶,這裡是台灣具代表性的養蚵重鎮,且保有百年的「海牛採蚵」特色文化,當地的黃牛「半農半漁」,不只幫忙犁田,也會下海協助採蚵、運蚵,形成獨有的農漁村面貌。

對一鎮之隔的埤頭孩子來說,這是前所未見的新鮮事。於是,芳苑國小去年起與海牛業者合作規畫這套特色遊學課程,開放外校參與,就像是堂以潮間帶為教室,領著孩子們海天之間看生態、農漁斜槓識鄉土的永續公民課。

「比起在學校上課,體驗課多了很多樂趣,看起來像是在玩,無形中卻學到很多知識。」走完整天課程,埤頭國中學生黃庭芳意猶未盡。

在推展特色教學的路上,芳苑國小不是孤軍,如今在彰化縣已有15所學校開枝散葉,推出系列串起在地文化、產業和風土人情的遊學課程。只是,當初誰也沒料到,讓這條教育鏈迅速串接的關鍵,竟源自一場戲劇性的廢校風暴。

去年3月,全校只剩29名學生的潭墘國小,被彰化縣府公告下學年度將停辦,成為大城鄉4年內第3所被廢校的小學。學校接連熄燈,讓居民憂心教育秧苗被拔起,將帶走偏鄉生機,一時之間,地方掀起激烈抗爭,小學生寫信向總統求援,監委前來關切⋯⋯。

但這場少子化危機,卻意外成為彰化縣推展特色教育的轉機。

「那時社區希望學校活化轉型,能發揮不同的教育功能。」特色遊學中心課程督學陳啟川回憶,當時彰化縣教育處內部提出「做中學、玩中學」的構想,同時又要能結合在地產業和文化特色,在熱血公務員集思廣益下,從校園走到戶外、推動跨校遊學的創新點子,就這樣逐步成形。

陳啟川來到潭墘校區後,開始盤點社區資源,量身打造在地遊學課程。總部所在的大城鄉盛產小麥,他就規畫一系列產地到餐桌的食農課程;並請來在地知名陶藝家許宗煥、20多年前從中國湖北嫁到彰化大城的美術老師王莉,推出捏陶、彩繪等藝術創作課程。

「遊學中心總部就像遊客中心,把縣內15個景點串接起來,各自茁壯、美麗,形成彰化獨有的教育風光。」首年就加入計畫的大城國小校長王舜儀形容。

位在八卦山東側的芬園鄉同安國小,幾年前也一度剩下26個學生,瀕臨廢校。校長施皇羽接手後,帶著老師開發特色課程,「我們的體育課教孩子爬樹、攀岩、射箭。」這所山上小校還設有木工教室,讓學生就地撿木頭,製作圓木筆、手機架等木作。

「很多學校都有特色課程,重要的是推動跨校學習,讓孩子更認識自己的家鄉。」施皇羽說。這項創新計畫僅推出1年多,已在教育圈做出口碑,台南、苗栗等城市也都前來取經

就這樣,一場偏鄉廢校風暴,轉化為八卦山下一整片的特色教育精采花圃;在《今周刊》今年度的「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中,彰化縣以這套計畫獲得「永續創新獎」的「社會力」大獎。

而若把腳步走得更遠些,你會發現,還有更多更多的大城、小鎮,正以同樣的創新思惟,讓人與土地共寫永續教材。

 

(閱讀全文點我前往該網站)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452期)

相關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