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於以琳基督教學院(Elim Christian College)中文部主任的林涵婷,同時也是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副理事長;從不喜歡上臺表演到選讀音樂系、從不會教中文到成為學校中文部的主任,她一路努力促進臺紐文化交流,希望讓更多海外友人體驗臺灣價值。
在1995年隨家人移民到紐西蘭,也因此重拾因課業繁重而放棄的樂器,並參加學校樂團。高中時期,老師帶著合唱團去老人院慰問表演,林涵婷的獨奏表演受到許多長者的歡迎,因此她發現原來透過音樂是可以感動人、幫助人的,於是大學選擇就讀音樂系。
雖然父母也曾建議她考慮將來容易就業的科系,但林涵婷最後還是選擇就讀音樂系,主要目的不是為了想當演奏家,而是想透過音樂幫助他人。個性害羞的她,在學生時代連公開發言都極少,更別說表演,因為非常容易怯場,她花了至少10年的時間克服上臺的恐懼,可是也因此讓她更能體會學生面對表演時的緊張,一步步帶領他們訂下目標,成功克服心理壓力完成演出。
畢業後,林涵婷來在以琳基督教學院擔任音樂老師;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校長問到華人當中什麼語言科目最為實用,她回答「中文」,也因為身為華人,校長便詢問林涵婷是否有意願教中文,林涵婷謙虛地說「我是音樂老師不是語文老師,但還是願意試試看」,這也成了她踏上這條中文教學之路的開始。
不久後,紐西蘭政府為了鼓勵更多當地民眾學習中文,因此挹注經費給100所學校,校長也再此找上林涵婷幫忙規劃提案,她也因此開始思索如何打破單純語言教學的枯燥,嘗試從文化的方向著手,讓學生們能真正感受到語言的精髓。
林涵婷利用3年的時間,成為實踐自己企劃案的主角,除了舉辦多次文化營活動,也為了幫助學生實際運用所學,帶領著學生組團到臺灣旅行、交流,除了認識到臺灣的風土民情和美食人文,最另學生們驚訝的竟然是「華人的勤奮精神」,習以為常的習慣,卻是海外友人羨慕不已的美德。她舉例華人同桌點菜一起分享用餐,也讓海外朋友很有感觸,因為對外國人而言,「吃飯」與「聊天社交」是兩件事,而華人卻在生活中以飲食分享的方式,自然地邀請別人進入共同的世界,在詢問對方想點什麼菜色之中展現互相尊重、了解。
聽到學生們的反饋,林涵婷體會到,原來透過生活上的飲食娛樂,更直接讓海外學生體會到華人的價值觀,因此在之後舉辦傳統文化活動時,她也希望能讓外國友人體會到「臺灣價值」,這才是更有深度的文化傳遞。在2021年底,以琳基督教學院與臺東11所中學簽署姐妹校,希望透過文化與教育,促進彼此更深層的交流,也讓兩國學生不僅更認識自己的文化,也能將此分享給國外的同學。
長時間投入文化活動,也讓林涵婷認識許多相同為文化教育努力的鄉親,因緣際會下,林涵婷參與紐西蘭臺灣華夏協會,目前擔任副理事長一職。她在服務的過程中,開始思考如何將華夏精神傳遞下去,於是有了「文化種子培訓班」的計畫;她邀請許多民間高手幫助有興趣的初學者打下基礎,在活動時能成為得力的助教,以及僑委會派遣文化師資海外巡迴培訓時,大家也能更快學習、獲得提升。
文化的傳承若沒有傳遞到技藝的「內涵」,那就只剩下「技術」本身,林涵婷舉出李曜老師的書法教學對外國學生的影響;由於李曜的功夫底蘊,讓書法自然而然流露出文學內涵,學生們也從未想過動筆寫書法前,是需要從「調心」開始的。
未來林涵婷也希望第2代、第3代的年輕人,能藉著學習傳統文化拉近距離,她期盼透過僑團的力量以及自己的專長,將資源進行整合,持續傳遞臺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