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剛到美國留學時想炒一盤青椒肉絲,但切肉絲時就發現豬肉毫無彈性,肉絲一入炒鍋更覺得不對勁,怎麼又白又乾、還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完全不是我所認識的豬肉。日本同學教我先把豬肉放在牛奶裡泡一泡,以達去腥的效果。當時我就百思不解,為何在美國吃上一口正常的豬肉這麼難呢?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但在愛達荷州,一望無際的草原和山坡上只見安格斯牛襯著藍天白雲悠閒地吃草,連一頭豬的影子都沒有。那麼我們在超市裡買的豬肉都是哪裡來的呢?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統計,全美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豬肉產自美國中西部和東岸的幾個州,例如愛荷華州(Iowa),可以想見市售豬肉的食物里程是相當遙遠的,而這些州的養豬業由幾個大場主宰,養豬技術高度工業化,豬隻全年在室內豢養、足不出戶。此外,豬的品種、餵養的飼料、閹割與否、屠宰至上市的時間等等,都是影響肉質與鮮度的因素。再者,受限於美國一般的烹調與飲食習慣,超市販售的豬肉只有幾個適合BBQ的部位,要買個帶皮的五花肉就很困難了,哪能有「松阪豬」呢,豬肝、豬舌等就更不要肖想了,不像在臺灣還能任性地挑選前腿、後腿呢。
美國縱然地大物博,但有些東西還是故鄉的才對味。不論是滷肉或豬腳,米粉湯或黑白切,肉包或大腸麵線,家鄉味畢竟還是只有家鄉才有啊!